焦慮一定是不好的嗎?或許它能成為自我成長的助力!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焦慮一定是不好的嗎?或許它能成為自我成長的助力!

焦慮一定是不好的嗎?或許它能成為自我成長的助力!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你焦慮嗎?別擔心,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就像壓力會使人成長,焦慮也可以讓人變得更有力量。

講到焦慮,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包括我也一樣。「焦慮」這個詞,光是出現在這篇文章中,都能讓人感到負面的情緒,應該沒有人會喜歡焦慮,或是認為焦慮是一種討喜的情緒吧!

不過《凝視焦慮》這本書卻顛覆了我過往對焦慮的看法。

作者 David H. Rosmarin 是哈佛醫學院副教授,也是哈佛大學焦慮中心創辦人。他在書中提到,焦慮就像煙霧警報器,目的是提醒你有煙霧產生了,只要你將煙霧消除,焦慮就會消失。

然而,我們對待焦慮的方式,就是希望抑制它,只希望它不要出現。這就好像煙霧警報器響了,我們很生氣,然後把警報器打爆,希望它從此不要再響一樣,但沒有煙霧警報器的地方,真的有比較好嗎?

▌焦慮是什麼?

書中提到,焦慮與壓力不同。壓力是你實際上負荷不過來,比如事情做不完,也就是說以你的能力無法完成。

這個時候只有兩種方法:增加資源或是減少當下的需求。像是請求他人協助,或是學著在工作上說不。

那麼焦慮是什麼?作者說:「你並未實際看到具體威脅,卻感到恐懼,這是焦慮。」也就是這個恐懼的感覺是神經系統錯誤釋放,讓你誤以為有危險,但實際上沒有。

簡單來說這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以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到血液裡,讓你產生「戰或逃」的生理反應。

▌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事實上焦慮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透過一段過程發展成「焦慮漩渦」。

焦慮漩渦的形成分為幾個階段:起因、災難化、自我批判與漩渦成形。起因通常是壓力、恐懼或是突發事件。災難化則是把這個起因想得非常嚴重,導致焦慮又更加惡化。

自我批判就是責怪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就焦慮,然後焦慮漩渦就會成形。

▌脫離焦慮漩渦的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脫離焦慮漩渦的形成呢?也就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讓壓力或恐懼進到正向漩渦。

正向漩渦的方式分為幾個階段:起因、接受焦慮、自我疼惜、降低焦慮。與焦慮漩渦不同的地方在於:在起因之後,不直接把事情往最糟的方向去想,而是接受你的焦慮感,知道焦慮感會慢慢消退。

你只需要去感受它,不與之對抗,它自然會慢慢退卻。

就像電影《天能》裡面的一句台詞:「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別試著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就好了。)接者自我疼惜,也就是不批判自己怎麼會焦慮。

一旦你體諒自己,焦慮感就會就會像海水慢慢退潮了。

▌焦慮感為什麼會消退?

只要你接受焦慮,感受焦慮,焦慮就會慢慢消退。

原因在於我們在壓力、威脅產生的時候,交感神經會釋放腎上腺素,啟動戰或逃的反應,同時出現焦慮感。但腎上腺素並不是永遠一直分泌,它會慢慢降下來,然後副交感神經則會釋放休息與消化反應的乙醯膽鹼,讓我們回到平靜的狀態。

也就是說你只要接受焦慮,隨著時間過去,焦慮就會消退,迎接平靜。

▌藉由「暴露療法」達到自我成長

不曉得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也就是你越害怕、越恐懼什麼,就越要去嘗試,一旦你嘗試了,往往就能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害怕的事情就變得沒那麼可怕了。其實這正是「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治療焦慮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當我們在面對恐懼與焦慮的時候,會認為逃避會比較輕鬆。然而逃避只是暫時的,反而會讓焦慮長期且持續的影響你,畢竟你會感到焦慮的事情,就是你心底深處很重視與在意之處。

但當你勇敢面對恐懼與焦慮,反而有機會讓恐懼減少,雖然可能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但長期的效益是好的。

你有想過明明很害怕一件事,為什麼還要逼自己去面對嗎?這個答案也是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我最受啟發的部分。

作者說暴露療法有效的原因在於,我們的中腦有杏仁核與海馬迴。杏仁核是在戰或逃被啟動的時候會運作。而海馬迴則是把短期記憶編碼變成長期記憶。當我們遇到壓力或威脅,產生的強烈情緒就會刺激杏仁核,海馬迴也會共同運作,然後把這個經驗寫入變成長期記憶。

所謂的暴露療法,機制就是在觸發強烈情緒的同時,改寫你的恐懼記憶。

比如你很怕在大家面前發表意見,只要你試著接受這個恐懼,勇敢地表達,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並不會像你想像的,取笑你、批評你。

那麼你就能改寫過往在眾人面前發表意見的恐懼,或是你根本沒有試過發表意見,而那深深的焦慮與恐懼感,只是你因為其他的經驗所想像出來的。

也就是說,你依舊會經歷你最害怕、焦慮的過程,但正是因為這個過程,反而能觸發杏仁核與海馬迴,來改寫你的深層記憶。這就是透過焦慮達到自我成長的秘訣。


全文經 靈魂養分屋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放下焦慮,擺脫恐懼,找回屬於自己的生命脈絡!
►延伸閱讀:你是高敏感人嗎?從《腦筋急轉彎》看情緒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