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當你手感發燙、連連命中,那真的只是運氣好嗎?究竟是什麼讓人連戰皆捷、一舉翻身?從 NBA 球星到億萬富翁、從梵谷到創業家——揭開成功風光時刻背後的祕密武器,那就是「熱手效應」!
閱讀《熱手效應》這本書的過程,彷彿讓我參與了一場「熱手效應辯論大會」。書中提供諸多不同的論點、案例及數據,不斷地引導讀者思考:到底熱手效應是否真實存在?
▌什麼是「熱手效應」?
然而,在細談書中精采論述之前,首先必須簡單說明何謂「熱手效應(Hot-hand)」?所謂熱手效應,指的是人們相信某人一旦成功過一次,接下來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幅提高。
書中提及籃球員柯瑞(Stephen Curry)為例,假如柯瑞在一場比賽中順利投進前一、兩顆球後,那麼他的「手感」正熱,因此,接下來他可能連續投進更多顆球。言至於此,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說法非常直覺;但也有人認為,這根本是一派胡言。
▌熱手效應存在與否的論辯
本書的論辯核心便在於探討熱手效應存在與否的兩種觀點。究竟熱手效應是人類的認知錯覺?還是真的確有其事呢?
有些研究認為,所謂的「熱手」其實來自個體天賦差異、環境因素,甚至還有運氣的成分,多種已知與未知的因素共同作用,才產生了這種現象。若從這角度來看,假如熱手效應真的存在,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人類的渺小與無知,畢竟我們無法全然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事情是人類至今仍無法參透箇中奧妙的,因此,這派觀點認為雖然熱手效應至今仍難以用科學完全解釋,但連續的成功事件背後必然有某套運作原理。
不過,另一派的觀點則認為熱手效應只是人類的認知偏誤。
我們的大腦傾向從隨機事件中尋找模式,縱使事件本身完全隨機,我們仍習慣把連續的成功看成一種必然。這種錯覺給予人們安全感,於是「偶然」的連勝事件就被誤解為「必然」,並被冠上「熱手效應」的稱號。
▌選擇相信什麼背後的「心理認知」
我認為兩方的言論都頗有道理,這或許也是熱手效應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原因。
換句話說,它可能並非只是「存在」或「不存在」這麼簡單的問題,我認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面向,其實是這項議題背後的心理認知與真實現象。
從書中諸多案例與數據的辯論來看,人類思維的確存在一些有趣的偏誤。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會選擇相信或否定熱手效應呢?
也許是因為人類天性渴望故事與傳奇英雄,好比籃球場上的柯瑞,或是科技界的賈伯斯,人們希望有人能不斷創造「連勝」奇蹟,那種超凡入聖的力量帶給我們激勵和前進的動力。
然而,沉溺於勝利的愉悅(尤其在一帆風順的時刻)往往容易讓人鬆懈或變得傲慢,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的錯覺,將會讓人類陷入無知的危險!這讓我不禁覺得人必須隨時保持初心,才能在每一次挑戰中都像第一次或最後一次那樣認真以待,並把握住隨機出現的機會。
▌從球場到市場的啟發
雖然熱手效應的討論最初出現在籃球領域,但這種思維模式在投資與商業世界同樣隨處可見。
舉例來說,人們常以為某些投資者眼光獨到,總能精準挑選高報酬的標的(老實說,我自己過去也抱持這樣的想法)。然而,書中提醒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沒有任何投資者能永遠勝過整個市場,否則市場機制將遭到挑戰。許多看似「神準」的投資判斷,其實背後往往只是統計上的偶然或經驗法則的延伸。
面對人生或投資,我們往往渴望一套「成功模式」,但每個人的成功方式各不相同,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必勝法則。這也正是熱手效應帶給我的另一個啟發——不要過度依賴既定模式,避免思考的僵化。
▌持續保持質疑與探索
閱讀至此,我猜測許多讀者可能和我有一樣的疑問:「那麼,究竟熱手效應是否存在呢?」
其實直到最後我閱讀完《熱手效應》這本書後,才意識到作者並未打算給出明確的答案,作者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為熱手效應下定論,而是希望引發各界或讀者更多的思考。正如書中所提:「答案的品質取決於問題的品質。」唯有先搞清楚自己想追尋的是什麼,才能在關鍵問題上持續深入探索。
因此,我覺得對於世界上的許多現象,我們不必急著下定論。我們更應帶著質疑與批判的思維,去面對那些難解甚至未解的謎,透過不斷思考與檢視自己的信念,我們才能突破思考的舒適圈!我想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來自這種持續的懷疑、修正與探索的渴望。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