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總是覺得自己「按不到點」?明明照著圖解按壓,痠痛卻沒緩解。其實關鍵不在力道,而在「找對位置」。吳明珠中醫師教你透過骨頭與手指定位,兩個步驟就能準確找到穴位,讓身體真正回到放鬆與循環的節奏。
當你想要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來緩解身體的不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對位置」。
穴位不是隨便按一按就能有效,而是需要精準地找到人體經絡上的特定點,才能真正發揮養骨舒筋、補氣調理的作用。如果能搭配適當的力道與規律的按壓頻率,更能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達到舒緩疲勞、改善痠痛、養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怎麼找?掌握 2 個基本原則
許多人對「找穴位」感到困難,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基本技巧,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首先,要知道穴位的分布多以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為參考點,因此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定位:
1. 用骨頭與手指定位
許多穴位都在骨頭突起、肌腱交接、關節凹陷處。幾個主治痠痛的穴位,例如:「委中穴」就在膝蓋後側的正中凹陷處;「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膝蓋斜下方,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手指幅度測量(寸法)
中醫穴位通常以相對位置來表示,例如:「同身寸」來作為穴位測量的單位,即以自己身體部位的寬度來做基準,例如:
● 一拇指橫寬:大約 1 寸
● 食指與中指併攏:大約 1.5 寸
● 三指併攏:大約 2 寸
● 四指併攏:大約 3 寸

2. 觸摸找反應點
穴位因為看不見,因此當身體有異常時,按壓時會有以下感覺:有些微痠痛、麻麻的,或是有明顯摸到硬塊。如果完全沒感覺,很可能位置偏離或按得不夠深。記得使用指腹緩慢按壓並停留 3~5 秒再釋放,重複 3~5 次,有助於找出最有感的部位。

▌穴位按摩時,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❶ 避免空腹或剛吃飽就按摩穴位,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建議飯後 1 小時進行。
❷ 按摩前後避免立刻洗冷水澡或吹到風,以免毛孔打開導致寒邪入侵。
❸ 請勿按壓傷口、皮膚感染處,也不建議在劇烈運動後立刻進行深層按壓。
❹ 按壓時以「有感覺但不刺痛」為原則,若感到刺痛、灼熱或頭暈,應立刻停止。
❺ 慢性病、懷孕婦女或身體虛弱者,按壓穴位前應請教專業中醫師。
❻ 穴位按摩時需專心,不要做一下,又分心去做別的事。
❼ 每次按壓穴位後,多喝溫開水來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

本文摘自 蔚藍文化《骨力全開》 吳明珠.著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