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跌就心慌意亂?五大原因揭開你為何忍不住跳船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股市一跌就心慌意亂?五大原因揭開你為何忍不住跳船

股市一跌就心慌意亂?五大原因揭開你為何忍不住跳船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股市的波動,往往來得措手不及。

就像 2025 4 月川普「變臉」的那一週,可以說是史上最戲劇性的股災之一。那一週,很多人一耐不住,就中招了。以下整理出五種最常見的「跳船」原因。

1. 聽消息買的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這是最常見的陷阱。

理財網紅越來越多,各種門派聽起來都有道理,但大多數只強調「配息」、「穩賺不賠」,卻鮮少提醒風險。2023 ∼ 2024 年股市飆漲時,許多人就以為股市只會上漲,甚至借錢也要衝進去。

  ■  「以為高股息 ETF 很保守,結果也會跌停。」

  ■  「聽了理財達人的建議去買鴻海,沒想到從 200 多元跌到不到 150 元。」

  ■  甚至有人抱怨:「以為市值型 ETF 很穩健,結果也跌停,小孩補習費都要省下來了。」

2. 鑽研技術分析

很多人對股票投資還停留在「股市老師」的年代,覺得投資就該懂得看盤、抓進出點。

因為我出書的關係,偶爾上 YouTube 節目,就常在留言區看到有人批評: 「嫺人沒有料,因為不會帶進帶出。」技術分析當然是一個學派,但對大部分投資人來說,想在家裡架交易室,把退休金當籌碼,壓力太大。

我也曾聽讀者分享,先生退休後天天盯盤操作,結果把退休金全燒光。2025 4 月股災後,還聽到有人自嘲:「被川普騙去,連房子的頭期款都拿去套牢了。」

3. 想跟巴菲特看齊

有人以為,廣讀財經資訊、跟著巴菲特買就穩賺。但別忘了,巴菲特不只是投資人,他背後有的是「波克夏」這家 2024 年營收全球前十大企業的資源。

  ■  他能「開槓桿」,是因為保險公司收來的保費可以低成本運用。

  ■  他能發行債券,借到便宜資金。

  ■  一般投資人卻只能憑自己的存款進出,心理壓力完全不同。

更何況,巴菲特也不是沒有犯錯。最有名的例子是 2020 年疫情爆發,他重倉美國四大航空公司,結果疫情重創後,波克夏在股價最低時拋售, 顯得相當尷尬。

這和 2025 4 月因川普「變臉」而急著拋股的人,其實段數差不多。差別在於:巴菲特靠的是長期投資的紀律,所以波克夏長期績效屢屢超越大盤。但我們不是巴菲特。

4. 信仰指數投資,但一次 All In

2025 4 月股災的那週,我注意到高股息 ETF 的社團裡,有人本來信仰堅定,卻忍不住把手上所有部位賣光,只因為「不想跟自己的錢開玩笑」。

在指數投資社團,也有人全數拋售 Vanguard 全球股票 ETFVT),理由一樣。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剛開始投資的前幾年,因為複利的累積效果還不明顯,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投錯了」。特別當生活資金緊繃時,一旦覺得再跌下去連生活費都不夠,就更容易選擇跳船。

5. 不急著用錢,但就是怕虧

媒體總是不缺聳動標題:俄烏戰爭、以阿戰爭、川普關稅戰、美元急跌⋯⋯讓人即便知道「長期投資就該按兵不動」,還是忍不住想判斷市場走向,畢竟那是自己白花花的錢。

2025 年前五個月來說,股市的最低點出現在 4 9 日。但等到一個多月後的 6 6 日回頭看一年: 

  全球股票 ETFVT),換算成台幣的含息年報酬率仍有 5%台灣的 0050,甚至還有 6%

事實證明,很多時候「不動」比「亂動」更能守住成果。

看完上述的五種最常見的「跳船」原因,可以知道,投資不是靠臨時決定,而是靠心理素質與紀律。能忍過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長期投資」的好處。

1979 年,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提出了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這個理論指出:人在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時,往往很難保持理性。
 

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對「虧損」的感受,遠比「獲利」強烈。換句話說,虧 100 萬的痛苦,通常比賺到 100 萬的快樂還要深刻。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因此,在投資時,害怕虧錢的本能,往往勝過期待賺錢的理性。這就是所謂的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如果不先賣掉,再跌下去就會賠更多!」—這種焦慮,幾乎是人類共同的心理反應。


本文摘自 天下文化《有錢到老後》 嫺人.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退休金怎麼花才安心?退休教練嫺人:掌握 4% 法則,給你最長久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不是你不會理財,而是大腦在偷偷妨礙你?分辨投資中的「隱形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