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學會以系統思考想解方,用一頁式圖表管專案,不超支、不超時,擺脫低效努力,從提案到執行精準達標!
楊朝仲的新作《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以「一頁紙」為核心理念,企圖要在資訊爆與溝通紛雜的專案管理中,提供一種簡潔高效的解決方案,對於習慣複雜專案的排程模式而言,「一頁紙」除了代表一種工具,也是一種職能心法,引導讀者重新思考專案工作中「簡化與深度」平衡。
▌一頁紙的邏輯──從資訊管理到決策加速
楊朝仲在著作觸及,專案溝通面臨失效,不是因為內容缺乏,而是資訊爆量。公司會議冗長、簡報厚重、Excel 表格層層堆疊,反讓真正的核心問題被程序淹沒。作者提出「一頁紙工作法」,要以視覺化方式,去把專案目標、進度、風險、資源配置壓縮在一張紙內。
這類壓縮不是刪減,而是一種整合,要求專案負責人聚焦在最核心元素。這與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提出「不可約化圖表」(irreduction diagram)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你只能把複雜系統濃縮成有限符號,才會真正意識到什麼是不可或缺。
「一頁紙」的威力,不僅在於以視覺化,更在於強化決策效率。
當資訊被壓縮成直觀圖示,管理者能快速看見「專案當下」的根本痛點,不是在龐雜的數據中迷失。在本質上是一種資訊經濟學的應用,將人類的注意力視為稀缺資源,透過設計來提升回饋。
▌高效代價──簡化會不會流於淺碟?
書中的「一頁紙方法」並非是萬靈丹,任何專案工具都正面臨一個潛在問題,過度簡化是否會掩蓋複雜?
若以敏捷開發(Agile)為例,多數人讚揚它讓團隊快速更迭且立即交付,但實務上往往衍生「短視近利」的副作用,長遠架構遭到犧牲,只是為了短期交付。這種疑慮也被放在「一頁紙」,如果專案只被濃縮成視覺化概要,是否反讓細節與脈絡遭到忽視?
這也呼應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更聰明、更快、更有效率》(Smarter Faster Better)。書中指出,真正高效的公司團隊,不是因為工具本身,而是在於文化,當中包括心理安全感、開放討論以及決策後果的承擔。如果組織只迷信「一頁紙」的速成,卻忽略深度討論與文化培植,效率可能只是表象的「快」,而非真正執行上的「好」。
《一頁紙做兩倍事》值得肯定,但也需要警惕。它是一個利器工具,但若使用流於表面,可能變成「刮去複雜表皮,丟掉問題本質」的風險作法。
▌對照與延伸──一頁紙與思維辯證
這本書放在大型專案管理的思潮中,其實正與葛瑞格.麥基恩(Greg McKeown)的《精要主義》(Essentialism)相互呼應。兩者核心概念皆是「去蕪存菁」,只有專注在重要的 20%,才能帶來 80% 的效果。楊朝仲的「一頁紙」正是精要主義在專案管理的具體思維。
更值得思考的是,它與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練》之間關聯。聖吉提出「學習型組織」的價值,表示真正的長遠成功來自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並非單一工具或技術。假如《一頁紙》強調的是「即刻清晰」,那麼《第五項修練》提醒世人,清晰之外部分,需要培養「深度理解」與「長期操作」。
事實上,專案管理的未來或許不是「一頁紙」與「系統思考」的二元對立,而是如何讓一頁紙成為進入系統思考入口。在決策的當下,用一頁紙來劃分重點;在專案管理上,回到宏觀脈絡,審視整個系統的全面運作。
▌一頁紙的真正價值
《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是一本在專案工作方法論上具有實用性與啟發性的著作。
它的閱讀價值,不單只是提供了一張紙的格式,而是提醒眾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簡化與聚焦才是效率關鍵。然而,這本書也提出了一個深層反思,效率是否等同於價值?在追求「兩倍」目標,我們是否忽略了「為何而做」的根本初衷?這個問題,可能需要與《第五項修練》或《更聰明、更快、更有效率》一起閱讀,才能得到完整思考。
「一頁紙」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哲學,能讓我們意識,在專案管理中,真正缺少資源不是時間,而是大家的專注力。如何引起注意,並非工具理性,更是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全面挑戰。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