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變有錢》編輯手記:打造金錢心理素質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允許自己變有錢》編輯手記:打造金錢心理素質

《允許自己變有錢》編輯手記:打造金錢心理素質

攝影:micheile henderson;來源:Unsplash

這幾年,追求財富自由,成為許多人的人生目標。為了應援這種需要,我的編輯生涯歷程中,近年也參與引進或製作過許多投資理財類的書。其中有許多都是介紹投資知識,比如如何運用上班獲取的死薪水,投入股市賺取更大報酬,或者是已經成功用某些方式獲得財富自由的人的生命故事。

而我隱約察覺一件神祕的事情:

許多能比別人更早致富或者財富自由的人,似乎不只是投資知識比別人淵博(否則所有金融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理應全都已經財富自由了才是?),而是因為真心渴望致富,才去積極學習或運用知識,接著就獲得財富。也就是說,內心對金錢或者賺錢這件事的信念與想法,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

於是,基於想要幫助大家成功、快樂的編輯職責,便又開始引進這一類知識,虎吉近期出版的《豐盛顯化法則》跟《允許自己變有錢》都屬於這種類型。因為我發現,很多人致富路上發生障礙,是因為口裡喊著想要財富,但其實心口不一,最大的障礙是自己,而本人卻渾然不覺!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中了這個魔咒,或是你懷疑你可能中招了,推薦你可以從《允許自己變有錢》這本書開始,自我檢驗一下。

《允許自己變有錢》很特別的是,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金錢的工具書,不如說是一個一人成行的居家金錢工作坊。與一般注重理論或文字說明的書不一樣的是,這本書在基本的論述架構下,更重視的是你真的去找答案了嗎?去實踐了嗎?去改變了嗎?因此書中安排了許多問答題,讓大家自問自答,不用給別人知道,但是寫完之後,你可能會對自己的中了什麼「金錢木馬程式」當場了然於心。

那是在書的前半段,大量的練習題了解自己的「金錢故事」,一步步找出自身對金錢的想法與模式,是怎麼來的。有時,光是知道原來自己有這種問題,就已經十分療癒、釋放與開心。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逐題練習當中意外發現了,原來我有「在意錢是不好的!」這種信念,因此一直以來對於致富與賺錢,缺乏強烈的動力。原因在於小時候爸媽勤儉持家,經常錙銖必較,對兒時的我造成很大束縛與反感,因此潛意識中對自己種下的咒語:我長大以後,一定不要成為這麼在意錢的人,這會造成別人很大壓力與反感。——原來如此啊!

照著書中的練習題檢驗自己的經歷與想法,你或許也會發生許多這類「原來如此」的驚喜時刻!

追溯自己的金錢故事源頭、找到障礙點只是個開始,這本書接著會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去建立與金錢更合理的關係,並且去思考金錢對你人生真正的意義。我個人也很喜歡書中的「價值觀記帳法」這個環節。

我相信有許多人跟金錢是很疏離的。曾幾何時,我們似乎被社會教導成「就是要賺錢、賺更多錢,不然就慘了!」——人生目標變成是「賺錢」。因此產生了很大的金錢焦慮症,導致賺再多錢都覺得不夠,內心不是不滿足,而是不敢感到滿足(但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在害怕什麼?)。

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錢是用來花的。

花錢並不只是只意味用來享樂。錢還可以為我們換來美食、與家人朋友共度(看場電影、旅遊……)的美好時光與記憶、一間安身立命的房子等。我們人生許多理想的樣貌與體驗,都因為有金錢支持而得以完成。但我們卻長久以來把賺錢跟理想人生的連結切斷了。而「價值觀記帳法」能讓我們將之重新連結起來。

根據書中的引導,我們可以在記帳時,改變花費項目名稱就能做到,。

比如前述的房子,一般人會有「房貸」這花費項目,一看到房貸就壓力沉重,但若把「房貸」改成「避風港」,每個月要賺錢投進你的避風港,你會覺得賺錢很愉快、很有動力,每月付錢給避風港,也一樣會覺得很愉悅、很甘願,而且覺得自己很棒,感覺自己正一點一滴建立安生立命的安全感!

《允許自己變有錢》是一本需要跟種種類似巴菲特理財法一起看的書,它提醒我們,我們不是賺錢的機器,而是可以操控金錢、掌控自己人生有的成熟大人。

本文由虎吉文化總編輯 Mina 撰寫

►相關書籍:虎吉文化《允許自己變有錢:三步驟自我對話練習,改變金錢關係,讓錢流進來》,芭里‧泰斯勒 著
►延伸閱讀:新的一年,培養你的「致富心態」吧!
►延伸閱讀:《有錢人和你不一樣的致富紀律》:像嬰兒學步一樣累積財富,從內在力量建構起財富自由!(上)
►延伸閱讀:《有錢人和你不一樣的致富紀律》:像嬰兒學步一樣累積財富,從內在力量建構起財富自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