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hatGPT
當我們年輕時,理財的重心是「如何賺更多」;但走進人生下半場,真正的功課卻變成「如何用得久」。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出「三桶金計畫」──生活桶、成長桶、保險桶,不只是理財工具,更是一套面對長壽風險與財務焦慮的行動哲學。
全台充斥各種 ETF、房地產以及 AI 選股等財經書籍,作者嫺人推出今年巨作《有錢到老後:讓錢活得比你久,嫺人用三桶金計畫打造不怕老、不怕窮的退休理財指南》,此書不以「致富神話」作為號召,直面討論台灣高齡化的現實問題,當你活得比想像中還要久,如何確保手中資產不會先行枯竭?
嫺人擁有理財寫作與諮詢專業的背景,使得此書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仍保有穩健的邏輯架構,她提出的「三桶金計畫」涵蓋生活桶、成長桶、保險桶,不僅僅是資金配置公式,更是一種應對長壽與不確定性的哲理,回應書中最具力量的一句話:「錢要替你活,而不是陪你死。」
▌長壽風險下的財務學理──從「累積」到「分配」
我們對於傳統財經書籍圍繞「如何賺更多錢」並不陌生,嫺人卻是觀察另一現象,對於邁入中年或準備退休的人來說,真正風險並不是「賺不夠」,而是「用太快」的現況。
這也使得《有錢到老後》與市面上暢銷的致富指南,如羅伯特.清崎《富爸爸,窮爸爸》,透過創業以及精明的投資積累龐大財富,形成了鮮明對比。
清崎強調利用資產型收入達到財務自由,所謂一個富一個窮,一個擁有耀眼學歷的社會菁英,卻是終生為錢煩惱;一個連中學都沒念完,反而成為全夏威夷最富有的人,兩本著作差異在於「持續累積」。嫺人是將鏡頭轉向人生的下半場,累積資產已初具規模時,如何在不可預測的壽命與醫療支出之前,能讓財富延長壽命。
從「積累導向」到「分配導向」,成為此書最具顛覆性的價值。
▌從工具到策略的三桶金
基本上退休理財書談過各種「分桶策略」,短期現金桶、中期債券桶、長期股票桶,例如美國顧問 Paul Merriman 提出的「三桶退休法」。然而,嫺人的三桶金觀點,更融入了貼近華人家庭財務結構與台灣社會現實的細節。
1. 生活桶:生活費的基本盤,偏重流動性與低波動資產,例現金、定存、短期債券。
2. 成長桶:對抗通膨與長壽風險,配置股市、「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與穩健型基金,側重持續增值。
3. 保險桶:聚焦醫療、長照與重大疾病風險支出,利用保險與年金產品來轉移風險。
與其說是單純投資組合,不如說是一種心理安全感的框架。
嫺人認為:「大多數人退休後的焦慮,不是因為沒錢,反而擔心錢花得太快。」這種焦慮往往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三桶金」正是將抽象的恐懼轉化為具體的資產分層管理。
▌財富的使用權 vs. 擁有權
本書另一個耐人尋味觀點,「財富的使用權比擁有權更重要」。
嫺人認為,擁有不動產與龐大資產,但若資金都綁死於不動產或長期投資標的,可能陷入「紙上富貴、現金窮人」困境。這跟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必然》著作,書中提出「未來屬於使用權而非擁有權」形成呼應。
因此,她建議退休者考慮「以房養老」或分批贖回基金,能將資產轉為可支配的現金流,這不僅是理財技術層面,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調整,錢的意義不在於累積到最後,而是陪伴你度過想要的生活方式。
▌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啟示
台灣於 2025 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飆升至 84 歲,失能期可能長達 7 至 10 年。這也象徵,「存到一桶金就能安享晚年」的邏輯不再適用。
嫺人的書似乎已經預言未來,具有某種時代悲歌之感。她的「三桶金」方法論並不浮誇,也不會讓人成為富豪,卻提供了在長壽與經濟不確定性下的一套行動方案。這與先前暢銷的《5 分鐘致富練習》╳《練習致富筆記》:每天一個小覺察,預約財務自由的未來!書籍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多著眼於提早退休並加速累積;前者則是冷靜地提醒讀者,真正挑戰如何在活得更久的同時活得安心。
▌理財的最後一堂課
《有錢到老後》並非一本能讓人熱血沸騰的財經書,但它卻是一位睿智的顧問,在當你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時,遞上一張地圖與三張安全網。如果說清崎鼓勵我們勇敢冒險去累積資產,那麼嫺人則是提醒,真正財富來自於能在年老時,仍能自由而有尊嚴地支配自己的生活。
隨著市面充斥著「快速致富」與「AI 選股奇蹟」,嫺人聲音顯得樸實卻難能可貴。《有錢到老後》不僅是本退休理財書,也是一封寫給未來自己的信,讓錢活得比你久,才不辜負你一生的努力。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