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美國與中國的競爭,真的已經「勢均力敵」了嗎?中美競爭的核心,是軍事?還是科技?還是‧‧‧‧‧‧誰能真正控制全球經濟的節奏?《商業爭霸》一本翻轉你對美中競爭基本認知的關鍵傑作!打破對中國崛起的迷思,揭露美國真正強大的經濟武器!
在當今關於美中競爭的討論中,一種普遍觀點認為兩國經濟實力已趨於「勢均力敵」。然而,《商業爭霸》一書透過嚴謹的數據與全球化視角,徹底挑戰這一認知。
作者班・瓦格爾與史蒂芬・布魯克斯指出,真正的經濟實力不在於 GDP 總量,而在於「誰掌控全球商業的關鍵節點」。書中引用全球兩千大企業的利潤數據,揭示美國與其盟國企業掌握全球高科技產業 84% 的利潤,而中國僅占 6%。
這一差距凸顯了中國在高附加值產業中的弱勢,與其表面經濟規模形成強烈對比,到底應該如何解讀美中兩大經濟體的角力?
▌解析中國經濟的「紙老虎」本質
本書直指中國經濟數據的三大問題:數據操縱、經濟結構特殊性、全球化生產的衡量誤區。例如:
1. 中國官方 GDP 可能被高估約三分之一,其實際經濟規模不及美國一半。
2. 專利與論文引用量因政策獎勵而膨脹,創新實力被嚴重誇大。
3. 中國製造業雖占全球產值 35%,但多集中於低技術領域,且外資企業主導高端產能。
這些分析不僅解釋為何中國在美國技術封鎖(如華為、福建晉華案例)中難以反擊,更說明其經濟崛起背後的脆弱性。
▌經濟武器的失衡:美國的槓桿與中國的侷限
書中深入探討雙方的「經濟武器庫」:
■ 美國的優勢:透過跨國企業與金融體系主導權,能精準切斷中國的技術命脈(如半導體設備管制)。
■ 中國的弱點:其反制手段(如拋售美債、資源壟斷威脅)效果有限,且可能自傷更重。
作者強調,美國的實力源於「聯盟網路」而非單邊行動。
若聯合盟國實施多邊經濟封鎖,中國的短期損失將是美國的 5~11 倍,長期經濟增長更可能永久下修。
▌台海衝突的經濟情境模擬:警示與啟示
我認為本書最具衝擊性的部分,在於對台海戰爭的經濟後果模擬:
單邊脫鉤:美國需承受 70% 的相對損失,效果有限。
多邊封鎖:中國與全球經貿體系斷鏈,將承受毀滅性打擊,而美國與盟國在供應鏈重組後可恢復增長。
這一分析顛覆了「中國大到不能制裁」的傳統觀點,並指出經濟實力可成為遏止衝突的關鍵工具。
對台灣讀者的特殊意義
作者明確指出,台海穩定是美中經濟博弈的核心焦點。書中提醒:台灣若被切離全球經貿體系,可能導致全球 GDP 損失 3.9%~7.8%,與美國對中貿易脫鉤的成本相當。
美國應避免和平時期過早脫鉤,保留經濟槓桿於關鍵時刻使用,方能最大化戰略威懾。對台灣而言,本書既是對地緣經濟現實的清醒認知,也是理解自身命運與全球聯動的關鍵讀本。
這本《商業爭霸》獲得《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等國際學者背書,讚其「徹底顛覆對中美經濟韌性的既定看法」。然而,書中的觀點也同步引發兩大質疑:
■ 是否低估中國對稀土等關鍵資源的掌控力?
■ 是否高估美國協調盟國行動的能力?
這些問題凸顯實踐中的挑戰,但無損於本書在數據與理論層面的開創性。
▌一本必讀的地緣經濟「戰略指南」
《商業爭霸》不僅是對美中實力平衡的深度修正,更是理解 21 世紀經濟戰本質的關鍵著作。它打破「GDP 迷思」,揭示全球化時代經濟權力的真實來源:企業控制權、技術主導力與聯盟網路。
對於關心台灣前途、美中競爭與全球秩序的讀者,本書提供了一把解讀未來的鑰匙:經濟實力不是數字遊戲,而是決定和平與戰爭的終極槓桿,值得深度思考。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