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hatGPT
「六十歲,不是老去,而是腦力再升級!」您可能就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千萬別錯過,迎接人生第二次巔峰的關鍵機會。
全球正在快速邁入高齡社會,什麼叫做「年紀大了」?
大家以為這是一條逐步走向退化的單行道,但在《60 歲開始越活越聰明!》書中提出截然不同的思維觀點,老化不是注定要走下坡,而是能夠重新整理思緒、調整心境、甚至邁向第二次的成長契機。
作者和田秀樹以累積多年的老年心理研究,揭露一場關於「覺醒老化」的思考革命,將大腦從被動接受歲月角色,重新回到人生舞台的主動位置。
▌心境如何重啟神經活力 情緒點亮腦袋
作者特別強調,大腦老化並非想像中的不可逆,真正轉折點往往不是生理,而是心理。
當一個人長期沉浸在「是不是不行了」的煩躁與擔憂之中,大腦便會像是關掉電源的機器一般,逐步喪失活力。相反地,若能維持正向、期待、好奇等情緒,大腦神經連結就會出現新的活化與調整。
這種現象正是神經可塑性的展現,也是本書最具說服力的觀點。
他以生活化的方式解釋,情緒並非抽象的心理狀態,而是刺激神經活動的能量來源。一個簡單的轉念、一個新鮮的小挑戰,甚至只是改變每日的步行路線,都可能成為點亮腦袋的契機。
和田秀樹想強調的是:活力不是源自體力,而是源自心境。如果能以更輕盈的態度看待生活,大腦便會持續回應,並以新的方式運轉。
這種觀點與森下裕道的《不焦慮的練習》形成微妙呼應。後者主張「不要對自己太用力」的生活哲學,而《60 歲開始越活越聰明!》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出:情緒的穩定本身就是腦的保護傘。兩者共同描繪了一條從焦慮走向愉悅的心理之路,而其中最關鍵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
▌重新調整自我對話,讓老化成為韌性的開始
書中另一個打破常識的觀念,是「老化不是記憶力下降,而是自我評價的崩塌」。
許多長者之所以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並非真的能力不及,而是他們已經先在心裡放棄了自我肯定。和田秀樹稱之為「心理免疫」的弱化。
他指出,自我否定的語句會像病毒般侵入心理,使腦的資源逐步封閉,判斷力跟著縮減,連生活的熱情也一起被抽走。因此,改變自我對話方式,就是恢復心理免疫的重要起點。當一個人習慣用和緩而溫柔的方式與自己互動,負面訊號就不會不斷擴散,大腦的化學平衡也會悄悄調整。
書中提出的「瞬間保養法」因此具有深層意義。從以一句感謝作為談話的結束,到在睡前回顧今日的三件好事,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正在重新塑造心理結構。它不是針對遺忘或衰弱的治療,而是一種重新建構自我價值的訓練。這種做法不僅讓人有力量面對變老,也讓老化本身成為磨練韌性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和田秀樹對「忘記」的理解亦非常前衛。他認為遺忘不是缺陷,而是一種精神的清理機制,讓心靈得以排除負荷、擺脫沉重。這種見解帶著哲學味,更跨越了醫療的侷限,使本書不只談健康,而是深入探討「如何活得自在」。
▌活著不為延壽,而是「自我覺察」
若說傳統的健康書追求的是「身體如何維持」,那麼和田秀樹追求的則是「如何保持人生的敏感度」。所謂「覺醒老化」,指的是將每一次變化視為理解自己的新起點,而非不得不承受的退化。當人們不再把退休視為生命的結尾,而是作息重新排列、思考重新布局的機會,老化便會產生全新的意義。
書中提及多項可能刺激前額葉活性的日常方式,例如手寫筆記、跨世代交流、學習語言或新的技術等,這些行動不僅保持思考敏捷,也讓生活重新獲得方向感與參與感。和田秀樹認為,真正的危機不是神經的老化,而是停止好奇。
只要仍然願意探索,人生便永遠不會失去亮度。
這樣的觀念與辛克萊《壽命》或康納曼《快思慢想》的論述相比,強調的不是追求更長的生命或更精確的思考模式,而是如何在每一天的行為中找到對生命的掌握感。這也是本書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原因——它不販售焦慮,而是提供一套溫暖但實際的生活方法。
▌老化不是萎縮,而是精煉;不是失去,而是看見
《60 歲開始越活越聰明!》成功顛覆了對老年的想像,也重新定義智慧的本質。真正的聰明是一種心境,能夠在變化中保持彈性,在放慢的節奏裡仍然感到興奮。只要懂得以瞬間保養提醒自己,在情緒、思考與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大腦便會用更柔亮的方式回應人生。
變老不等於後退,只要願意覺醒,人生永遠處於更新的狀態。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