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相愛變成傷害?用法律守護關係中的安全與尊嚴!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當相愛變成傷害?用法律守護關係中的安全與尊嚴!

當相愛變成傷害?用法律守護關係中的安全與尊嚴!

圖片來源:ChatGPT
當相愛的關係逐漸失衡,甚至演變成傷害時,法律往往成為我們最後的底氣。當情感不再安全,法律或許不是唯一的解答,卻能提供必要的出口與選擇。在關係裡,好好守住自己,你有權說不、有權選擇離開!

今年七月,發生了兩起震驚台灣社會的新聞,都與「保護令」有關。報導裡斗大的標題寫著「才剛聲請保護令!土城姐妹仍遭家暴夫砍死」、「信義區夜店女公關有保護令仍遭殺害」。讓我不禁好奇想問:「我們以為的『保護令』真的能保護我們嗎?或是如犯罪心理學專家——戴伸峰教授所言,它更像『禁制令』?」

▌保護令為何無法「保護」我們?

最近,我剛好聽見 Podcast 節目主持人 Peggy 提到,她與法律白話文的貴智律師在申請保護令時,親身感受到的那種法律荒誕感。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事實:我們對於法律的想像,與它實際的運作,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這份對法律「無力」與「誤解」的感受,正是我們需要《在愛情裡,守好你的法律陣線》這本書的原因。

▌知道法律的極限,才是第一層保護

收到這本書時,我立刻翻到了「保護令」的章節。《在愛情裡,守好你的法律陣線》中,蘇家宏律師說明「保護令」分成三種,分別是緊急保護令、暫時保護令以及通常保護令。每一種保護令有不同的流程,以及核發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蘇律師強調「即使有了保護令,仍要懂得自我保護。實際上的保護,是需要透過武裝警察執行,但日常生活中,警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在你身邊保護你。如果施暴者,即使有保護令,也請你躲著他,不要被他找到。」

現實生活上,保護令,是抽象上的保護受害者。

它是一個「君子協定」,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尤其遇到暴力型或衝動型的施暴者,強烈建議就像律師說的「躲」著對方,避免對方無視保護令的存在,動手傷害到受害者。

在書中,我看到了法律的極限,這解答了我對新聞的困惑。法律不是萬能丹,但「知道它的極限」,正是本書給的第一層保護——避免錯誤期待。

▌一本不用背的「幸福索引」:法律御守的真正用法

然而,如果這本書只談論家暴與保護令,那未免也太沉重了。蘇律師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全面地攤開了現代愛情光譜中,幾乎所有可能的法律場景。

從婚前的「財產協議」、不婚的「伴侶權益」、婚後的「外遇」,到面臨破裂時的「離婚談判」、「扶養費」與「探視協議」‧‧‧‧‧‧蘇律師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拆解了那些我們「以為很複雜」或「不好意思談」的金錢與情感糾葛。

這也呼應了我閱讀時的一個誠實感受:「這些法律知識,暫時用不到,好像很容易就忘記了。」

但這正是本書的巧妙之處。蘇律師並非要我們死背法條,成為法律專家。他提供的是一本「隨時可查的幸福索引」。不需要記住所有答案,只需要知道,當或親友面臨困惑時,這本書裡有您要的解方。它降低了我們接觸法律的門檻,讓我們在需要時,能立刻找到指引。

▌法律是冰冷的,但律師的叮嚀依舊溫暖

而串起這些冰冷法條的,正是本書最溫暖的核心。

這本書每篇文章最後,都有來自律師溫馨的小叮嚀。對我來說,這是本書的靈魂。法律是冰冷的,但蘇家宏律師的「有愛小叮嚀」是溫暖的。他不僅告訴我們法律上可以怎麼做,還告訴我們,可以擁抱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婚姻中的狀況。

蘇家宏律師曾在書中寫道一段最觸動我的小叮嚀:「要記得,你不是沒有選擇,也不是只能默默承受。法律上的『婚姻』不是假的,只要勇敢站穩腳步,你可以選擇法律上維護尊嚴的方式,拿回人生的主控權。」

▌法律是我們的底氣:拿回人生主控權

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幸福是有各自的模樣,愛是一種光譜,不一定要結婚,才能美滿;在感情中遇到的暴力或委屈,都是有機會訴諸法律的。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是我們的底氣。很多時候訴諸法律,不一定是與金錢有關,而是想要拿回尊嚴以及人生的主控權。

這本書的核心不是教你如何「對抗」誰,而是告訴你法律如何賦予你「說不的權利」和「重新出發的力量」。

你不必經歷婚姻,也不必背下法條,但你的書架上該有這本「法律御守」。無論你是否在愛(婚)情中,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強力推薦這本指南給所有尋求「平安與幸福」的讀者。


本文摘自 寶瓶文化《在愛情裡,守好你的法律陣線》 蘇家宏、游婉琪.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讀《為什麼要為別人而活》:當哲學逼你順從,我學會傾聽自己
►延伸閱讀:遇到家暴怎麼辦?怎樣算家暴?記住這
3 種保護令,好好守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