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自然脈動:一趟與萬物對話的「靈性旅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看不見的自然脈動:一趟與萬物對話的「靈性旅程」

看不見的自然脈動:一趟與萬物對話的「靈性旅程」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與自然靈犀相通,就在日常生活剎那之間。《與大自然通靈》──一場奧妙的精神交流

曾在某處看過一段描述:人無法看見物換星移、花朵盛開的過程,因為人眼的設計無法看見瞬息萬變,那樣的話,我們會被海量的資訊給淹沒。因此,山林草木的動態,有更多的情況是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進行‧‧‧‧‧‧而這本《與大自然通靈》讓我不禁好奇,也許眼睛看不見的全貌,憑藉著大自然的靈性與五感之外的知覺,仍能感受。

▌與自然的「密契狀態」

本書的作者以「自然靈性」為首章標題,逐步揭開《與大自然通靈》一書中既神秘卻又不陌生的交流過程。

說是神秘,是因為有太多目前為止難以被科學化分析、被肉眼看見的與自然互動的過程在書中被記載。而不陌生的是,與自然「通靈」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曾經,在登山遠望的過程中,是否有感受到內心一股沒來由的悸動?甚至,在攀登的過程,能否感受自己與樹林、與山嵐的連結?又或者,在露營時挨著營火仰望星空時,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

這或許就是達到與自然的「密契狀態」。

根據書中的解釋,密契狀態需包含四個特性:不可言說、知悟性、傾刻性、被動性。說起來複雜,因為它將與自然的互動提升成類似宗教的體驗,但再深究下去,會發現感受到此狀態的經驗者,都會在事件中獲得如靈性開啟、思想精進等益處。比起類宗教的解釋,我更傾向認為這是每個人對於自然靈性的主觀意識,它是一種具有共通性卻又富含個人情感私密互動。

記得在第一次看到美國大峽谷時,同行的所有人在當下都能感受到水流切割數百萬年就在我們眼皮下發生。

而回想小時候第一次爬山登頂的我,也能共感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這些都是具有共通性的感官,但往內心深處探尋,會發現一些個人經驗在這些體悟中渲染。例如,踏上大峽谷時,我正值轉職階段,看見層層堆疊的岩層,我感覺自己只是歷史洪流中一個微小的存在,既然去意已決,為何還要猶豫?而當我們在閲讀古人的詩,國文老師總是會說:詩人把被貶官的心情寄託在山林,既有所感不正也是如此?

與大自然通靈,是自然讓我們看見的風景,配上僅能由個人經驗發起的知覺體驗。

▌「連續性」與「一體感」

當經驗者從內而外「感受」自然後,作者表示,此時我們會有一種「連續性」與「一體感」,而這也正解釋了為何我們可以從自然中「提煉」出想法,以及如何將自身經驗放進環境之中。我認為這是一種透過自然靈性達到「冥想」及「心流」的過程,當時間突然變得扁平、古往今來的事件都同時發生,經驗者突破了時間、個體的界線,與萬物合而為一,誠如書中一段經驗者的自述:

‧‧‧‧‧‧看著窗外一棵長出新鮮綠夜的楊樹,風在葉間輕輕嘆息,葉子因而不住地顫抖,我看得出神,當下清楚意識到『古老』的故事‧‧‧‧‧‧,一種永恆的感覺籠罩著我,好像我從一切開始之際就存在著‧‧‧‧‧‧

▌整個宇宙都是我的「容器」

雖然《與大自然通靈》一書列舉多半是老莊思想,例如:《齊物論》、《逍遙遊》,不受形體限制確實更貼近與人們與自然靈性的關係。但我想引用的卻是論語的「君子不器」,它代表君子不應受容器而限制住,就好像李小龍說的「Be water, my friend.」,形體應隨著外在環境而順應改變,而這也是我一直自許想達成的心境,如果有一天,這個「器」跟宇宙一樣龐大,那是否代表著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宇宙中共同經驗的集合?又或者,宇宙萬物的經驗都歸我所有?

這是一種浪漫又神秘的連結:與自然通靈,與萬物為一體,感受萬物之聲,感受自身之渺小卻讓無邊的宇宙成為我們思想的容器。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自我覺察、審視覆盤,培養面對一切的《正念之身》!
►延伸閱讀:如何與客戶建立信任關係?企業講師謝文憲:別用欺騙換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