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華奧會
這不是金牌的故事,是跌得再痛也不放棄的故事。她不是最閃耀的天才,但有最不服輸的骨氣。
林郁婷在巴黎奧運一戰成名,成為全球知名拳擊選手,除了她是金牌得主,全球更多人知道她,是因性別爭議風波。
二○二三年世錦賽 IBA 掀起性別爭議風波後,林郁婷和教練曾自強就有心理準備,之後在國際大型賽事可能還會有人拿性別議題大作文章。果不其然,隨著林郁婷巴黎奧運一路挺向冠軍賽,性別爭議話題一路尾隨,然而林郁婷展現強大的心理素質,並以高情商展現運動員的風度與格局。
▌名人質疑,性別爭議成全球話題
巴黎奧運女子拳擊項目開打後,愛爾蘭前拳王麥格根(Barry McGuigan) 和《哈利波特》作者、英國知名作家 J.K. 羅琳(J. K.Rowling),引用 IBA 二○二三年世錦賽期間指林郁婷等兩位女選手「性別生化檢測」異常的說法,先後在網路上發文質疑林郁婷參賽資格。
當時正在競選總統的川普及美國首富馬斯克也趁機蹭這個話題的熱度,川普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暗指兩位女選手是變性人,不應該參加女子拳擊比賽;馬斯克則以網路上轉貼文章的手法,暗指林郁婷兩人不應該以女性選手身分參賽。
名人的質疑,加速議題升溫,全球傳統媒體及社群媒體都高度關切事件發展,國際奧會在賽事開始的第一時間出面澄清賽事規範並確認兩位選手的參賽資格,表示所有參加巴黎奧運拳擊項目的選手都通過了章程規定的資格檢測,而且選手提出的醫學檢驗證明都是三個月內量測的數值,也經過醫學權威認證。
國際奧委會發言人亞當斯(Mark Adams)受訪時也強調,「每一個參賽的女選手護照上皆為女性,以女性身分參賽都沒有問題。」
▌專注賽事,兩耳不聞窗外事
林郁婷在奧運賽事中一場接一場的勝利,讓性別爭議風波如雪球愈滾愈大,質疑聲浪也愈來愈大,不過都沒影響到事件主角,林郁婷照常訓練、比賽,宛如置身事外,因為早在從臺北出發前往巴黎時,記取東京奧運她看了太多媒體關注她的報導而影響比賽心態的教訓,林郁婷打定主意巴黎奧運期間採取「眼不見為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策略,不讓外界的喧囂影響自己,沒想到正好將性別爭議風波阻絕於外。
到巴黎前,林郁婷已將手機上的社群軟體卸載,抵達巴黎後,她幾乎「與世隔絕」,不看新聞,不用社群軟體,跟媒體互動少,只在屬於自己的生活圈內活動,跟自己人打交道。
「這是很好的策略,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句話會產生多大的漣漪效應。」運動心理諮詢師陳泰廷指出,賽事期間林郁婷「不聞不問」,做法正確,恰好避免這些外在干擾,讓她更能專注在比賽上。
「其實還是有風聲傳進我耳裡,但教練說他來處理,我只管把比賽比好。」林郁婷心無旁騖,專注在訓練、飲食管理、體重控制等跟賽事有關的事情上,做好該做的、能做的,以便在賽場上有最好的發揮。
對愛徒又捲入性別爭議風波,曾自強不與人爭辯,而是以「林郁婷是受邀參賽」的事實,強調參賽資格是國際奧委會認可的。
▌「擂臺上的事,擂臺上解決!」
再度面對性別爭議風波,林郁婷心境與世錦賽被取消銅牌那次已大不相同,她十分淡定,「我們早預料到,一定會有人拿這件事做攻擊的武器,就算你原本不知道,也會有人處心積慮讓你知道,不然怎麼影響你?畢竟,如果能夠少一個實力堅強的對手,何樂而不為?」
她看事情透澈,也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不受流言蜚語影響,也不動怒,「沒有必要生氣,我從以前到現在,被針對的事情多了。」
二○二三年世錦賽 IBA 質疑她的性別,但後續發展是國際賽事仍可見她的身影,比賽資格未受影響,「那我就照常比賽,拿成績證明一切。」
林郁婷幽默地說,性別爭議多少還是刺激了她,激發她展現最優實力,她在巴黎奧運一路打出好成績,「也算是這個爭議帶來的正面作用。」
巴黎奧運期間,林郁婷訓練是在外面的訓練中心,回到選手村,不是找醫療隊緩解訓練的疲勞預防慢性傷害,就是待在房間,基本上遇不到其他國家的選手,與對手見面都是在擂臺上。她心態平穩到對手任何不友善的行為都影響不了她,敵意也好,小動作也好,「擂臺上的事,擂臺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