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必須一步步,從無到有的學習。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活力過剩、難以靜下心來,你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他。
本書雖被定位為親子教育類型,然而現在有多數研究數據顯示人的「平均注意力時間」有明顯縮短的趨勢,邊看影片、邊回訊息、邊查資料,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大腦被訓練成隨時分心,久了就降低持續專注一件事的能力,再加上資訊爆炸,也讓人更容易選擇「快看、快懂」的內容模式,進一步縮短耐心,閱讀本書讓我們一起找回專注力吧!
▌注意力 ≠ 專注力
注意力、專注力是我們常見的詞彙,但兩者卻是實質上有所不同。
所謂的注意力,是指我們能感知並取得資訊的能力;而專注力,則是「主動的選擇」,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選擇的訊息上。換句話說,在專注的狀態時,必須關上對外界的感受,才能專心一致投身於手上的工作。
就像是現在的社群平台 TikTok、Reels 的影片,幾秒內就會給出「亮點」,在最短時間吸引觀眾注意,快速切換注意焦點,不需要思考、不用選擇,就能連續不斷地獲得刺激,這就是著重「注意力」的展現。
然而無論是閱讀長篇小說、研究報告、準備考試,甚至是日常的駕駛車輛、騎車,可能都需要長時間維持思考邏輯和記憶或者保持反應速度和動作協調,「專注力」的展現就是避免因分心導致失誤、受傷。
▌專注其實是可以學習的
人類的大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就像肌肉可以透過練習變得更壯,將專注力想成是一種技巧,可透過訓練或刻意練習而提升,而隨著年紀增長,專心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似乎也會跟著提供,如果能設定清晰、有挑戰性但可達成的目標,也是訓練自己專注力的一個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在幼稚園上課的時間、國小、國中一堂課的時間會不一樣的原因吧!
▌用這些方法,提高專注力
作者提出了 17 種提供孩子專注力的小方法,並配合了 20 個小活動,以利孩子提高專注力,而自從看完本書後,自己摘取了幾個方法自身做實驗,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但體驗起來似乎真的更能投入在工作上,例如:減少壓力、重視每日例行事項、減少外來的刺激、注意睡眠品質等,就連「控制飲食均衡」竟然也是提高專注力的好方法。
首先,重視每日例行事項,因為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刻保持規律與秩序,能感受到安定。
固定的例行事項更容易養成自主性,越習慣穩定秩序越能獲得平靜,也越有冷靜專注的時間,這個方法對成人也很適用。早上踏進事務所一杯咖啡下肚以及下午三、四點打開義美的小泡芙,是我告誡自己要開始(繼續)認真上班的儀式感,這樣的穩定秩序讓我能如期達成每日工事。
而過多的糖分或油脂都會妨礙專注力,因此控制飲食均衡也是重要的一環,書中建議 omega-3 的魚類、乳製品、新鮮蔬果等,以利腦部的神經細胞、記憶力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等。
大人的世界與孩子相比可能面臨更多的壓力,而在充滿壓力的情境時,身體會產生腎上腺素同時分泌皮質醇,提高血糖含量幫助平緩緊張,但分泌過高會使行為受到影響,包含喪失自信、做出預防性攻擊、逃跑等而難以投入自己的活動,因此減輕壓力可以提高專注力,但我們很難做到!
因此作者也有提供幾個活動幫助放鬆減輕壓力,例如吸管呼吸法,用一根吸管放進水杯裡慢慢吹氣,但泡泡越少越好,這個看似簡單的步驟但實作起來真的好難,或是透過肢體動作模仿小動物,在自行反覆挑戰下,透過呼吸調節,降低心跳速度、放鬆肌肉,壓力也漸漸被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