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同理、少些控制,嘮叨也需要「用心包裝」!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多些同理、少些控制,嘮叨也需要「用心包裝」!

多些同理、少些控制,嘮叨也需要「用心包裝」!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爸媽能夠不嘮叨嗎?就是不行!就像沒有海浪聲就不是海灘一樣,沒有嘮叨的育兒現場恐怕是不存在的!

相信嘮叨是每位父母都無法迴避的日常瑣事吧!身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好,總是忍不住提醒、叮嚀,甚至一說再說,但說多了,孩子開始不耐煩、耳朵自動關機,甚至開始反感、逃避。我們好像越想要被聽見,卻越容易被忽略。那麼,該怎麼辦呢?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年研究子女教育與溝通的專家,與他的妻子共同著作。兩人在經歷過既甜蜜又辛苦的育兒階段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如果嘮叨無法避免,那麼我們就要學會用「對的方式」來嘮叨。本書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效嘮叨的技巧,讓它不再是孩子眼中的「耳邊風」,而是轉化為帶有情感與支持的提醒。

▌審視父母的內心

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嘮叨的原因來自於孩子,因為孩子的表現總是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不夠聽話、太過調皮、沒有禮貌‧‧‧‧‧‧,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並不想嘮叨,但孩子迫使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然而,有多少父母意識到,有許多嘮叨的原因,其實來自父母自己?

書中詳述了許多嘮叨中「難以覺察」的隱因,例如父母的自責感、權威意識、優越感、童年創傷、怨恨、焦慮、不切實際的期待‧‧‧‧‧‧等等未被處理的情緒與經驗,常常會無意間影響我們與孩子的互動,導致話語變得尖銳或情緒化,從而對孩子的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書中提到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些父母會對孩子的恐懼反應過度,可能是因為自己對童年時膽小的記憶感到羞愧,或曾因此被責罵。

因此,同樣是膽小的孩子,在不同父母的教導下,有的被鼓勵,有的卻被責備。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過往的經歷決定了他們會責備或是鼓勵孩子。

在學習嘮叨的技巧之前,更重要的是學習審視自己。

當我們能夠釐清、平息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情緒來源,即使說出相同的話,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截然不同。

▌煤氣燈效應

書中提到了「煤氣燈效應」這個概念,煤氣燈效應是一種長期讓對方質疑自己能力與判斷力的心理操縱方式。而這種效應也可能發生在親子之間,並且常透過嘮叨實現。

當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選擇或眼光時,孩子會逐漸懷疑自己,喪失做決定的信心,之後便會開始依賴父母能為自己做出所有決定。當孩子們不再相信自己,也更無法從嘮叨中聽出真正的關心。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練習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培養自我價值感,鼓勵性的嘮叨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使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堅強。

▌嘮叨的技巧

書中強調,語氣與情感的傳遞比話語本身更重要。我很喜歡書裡引用的一句話:「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也會忘記你做過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的感受。」

這句話也正是這本書想傳達的核心,嘮叨不是壞事,但它需要「被感受到關懷與尊重」。

當我們帶著溫暖與愛來提醒孩子,他們也更有機會聽進心裡,而不是自動關閉耳朵。而如果我們認知到孩子的痛苦記憶會影響一輩子,自然會更加小心謹慎。

語氣,是傳遞愛的媒介,而不是控制的武器。

放下權威與承認錯誤也是另一個課題,書中有另一句話同樣令人深思:「承認自己有可能犯錯的人,會成為好父母。相反地,極力否認自己也有可能犯錯的父母,往往會與孩子發生更多爭執。」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我們願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這樣的坦承與柔軟,讓孩子更願意靠近、並將嘮叨聽進心裡。

▌嘮叨需要「用心包裝」

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負面記憶會更強烈且持久,美好記憶則容易被遺忘。所以孩子需要被創造出大量的美好記憶,來平衡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的挫敗與批評。嘮叨,也能成為這些好記憶的一部分,前提是它帶著理解、同理與接納。

書中提到,作者的妻子在多年後回顧自己過往的樣子,她終於明白,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在犯錯與後悔之中反覆掙扎。

我們無法一次就學會人生的功課,所以,即使孩子今天聽不進嘮叨、明天又犯錯,他們其實也在努力,只是步調不同罷了。

如果我們願意放下控制、用正確的方式提醒、用耐心的陪伴代替責罵、用鼓勵代替無謂的比較,嘮叨才有真正的意義,否則就只是「碎碎念」而已。

書中還列出了 43 個生活中常見的嘮叨例子,並一一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法,實用性極高。如果你正在育兒的路上感到疲憊,或者曾經懷疑過自己嘮叨的用心是否有意義,那我推薦你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嘮叨其實也是一種愛,只是需要用心包裝。


本文作者為 波麗與書的小天地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一位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比爾.蓋茲的人生起點《原始碼》
►延伸閱讀:我們所見的一切,是否真如想像般地可靠?──《黃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