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比爾・蓋茲親筆自傳,首度公開他的養成之路!所有超凡成就,都有開始的路徑!
聞名全球的億萬富翁比爾.蓋茲,同時也是美國知名的資本家與慈善家,年僅 20 歲的他就創辦了史上第一家軟體公司──微軟,這些是大家所熟悉的稱號與事蹟。
然而,以往都只能從報章雜誌或媒體來認識比爾.蓋茲,這次終於有機會透過這本書來進一步了解這位舉世聞名的富豪!這本書是比爾.蓋茲親筆撰寫的自傳,透過他幽默又真實的口吻,他將在書中娓娓道來他早年的童年生活、求學時光,以及創辦微軟公司初期所經歷的種種困難。
▌童年趣事與家庭生活
比爾.蓋茲向讀者介紹了他活潑又牌技精湛的外婆加米,加米精通各類紙牌遊戲,在家族中是無人能敵的玩牌高手,比爾.蓋茲幼年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在牌桌上戰勝外婆,經過一次次的切磋,儘管屢戰屢敗,卻澆不熄男孩的好勝心。
外婆那句言猶在耳的叮嚀「要聰明地思考」,促使比爾.蓋茲更加努力的鑽研牌技,他不斷的在大腦裡反覆思考,究竟外婆是怎麼知道我們其他人手中有什麼牌?
最終他理解到了一件事,無論某件事看似多麼複雜、多麼神秘,只要花時間思考,終究可以想明白,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比爾.蓋茲在書中提到,他在「一個井然有序的家」長大,他的母親為他們的家設立了許多常規、傳統以及規則,即使是平凡的日常瑣事,像是用餐禮儀、整理床鋪、打掃房間、過節的儀式等等,都有一定的標準要遵守。
而在閱讀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族出遊的作業。書中提到在比爾.蓋茲小學二年級時,曾與家人一同前往迪士尼樂園,途中,母親要求比爾.蓋茲與姐姐將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記錄在旅遊日誌上,其中的項目包括城市的地形、天氣、地形、土地運用、產品、歷史或其他有趣景點。
從小事建立生活秩序、在出遊的同時訓練自身的觀察力、把握學習新知的機會,這就是比爾.蓋茲母親的教導模式。
▌一位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
比爾.蓋茲的叛逆期在他 9 歲時就開始了,通常在這個年紀的孩子會期待父母與老師知道所有答案。
然而,比爾.蓋茲卻對此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為什麼父母有權力決定我們什麼時候要睡覺、吃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學對我來說沒有意義的事情?」
諸如此類的疑問開始在比爾.蓋茲的腦中浮現,接著他便開始在各種事上頂撞父母,在學校,比爾.蓋茲將精力都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例如:閱讀、數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而其他不感興趣的事物,則是完全擺在一旁。
隨著比爾.蓋茲與父母之間矛盾加深,他的父母對此感到無助又無力,甚至還一起去進行了家庭諮商,經過好一陣子的磨合期,他與父母間的緊張關係才漸漸緩和。
▌接觸電腦:發現新世界
比爾.蓋茲在 13 歲時第一次接觸到了電腦,他與幾位好友便如同發現新大陸般成天窩在電腦前,不停的研究電腦程式,他們不斷的寫,失敗了就再試一次,反覆嘗試。
在那個電腦仍是稀有物品的年代,使用時間必須用金錢來換取,而比爾.蓋茲與朋友們卻在因緣際會下獲得了免費使用電腦的時間,那段時間是如此的珍貴,比爾.蓋茲說道:「如果沒有幸運地得到前面這 500 小時免費使用電腦的機會,就不會有後面的 9,500 小時。」
愛上寫程式的比爾.蓋茲與好友們建立了「湖濱程式設計工作室」,踏上了程式設計這條路。
▌從哈佛到微軟
當時電腦還是個新興的產業,這個領域還有許多待開發的知識與秘密,憑著對程式設計的熱情,比爾.蓋茲與好友們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期望能搭上這波浪潮。
這段參與科技革命的過程讀來讓人十分感動,比爾.蓋茲與好友們成功的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寫軟體,成為軟體業的先鋒。在 1975 年,年僅 20 歲的比爾.蓋茲毅然決然離開了哈佛大學,與童年好友保羅創立了微軟公司,他在書中說:
「大好機會就在面前,你為什麼不一週工作 80 小時、去追求這個機會?當然會很累,但同時也讓人熱血沸騰。」
從這本書中你可以看見比爾.蓋茲的童年時光與家庭生活、第一次接觸電腦時的激動與興奮,到最後決心全然投入新創事業的果斷,過程中有過挫折與瓶頸,經歷了失去摯友的痛苦,也曾因為無知與自大惹出許多麻煩,然而這些點點滴滴的經歷都化成了他成長的養分,從字裡行間看得出來,比爾.蓋茲十分感謝他的生命中有許多貴人相助,他感謝家人對他的包容與耐心,也感謝工作夥伴們給予他的陪伴與支持。
這不只是一本成功人士的養成之路,更是一本充滿溫度、真情流露的自傳,在本書的後記裡提到,總共會出三本回憶錄,十分期待第二本與第三本回憶錄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