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魚》:知識與童年餐桌交織的「鮮味散文」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好好吃魚》:知識與童年餐桌交織的「鮮味散文」

《好好吃魚》:知識與童年餐桌交織的「鮮味散文」

圖片來源:Poka 提供
「食當令、吃在地,已經成為當代人們感受季節更迭與踏查風土時的必要元素⋯⋯以真實紀錄並充分反映時空更迭美好的各類河鮮海味,絕對可以同時滿足身心靈,並成為無時無刻的滋潤與撫慰。」——黃之暘

熟悉的水產海鮮寫得如此細膩,有條有理,以散文的形式書寫,《好好吃魚》卻更像是工具書那樣將所有關於水產的知識涵蓋在內,令人感到厲害的則是許多應該圖文並茂才能更完整說明清楚的,這本書卻能單純以文字書寫得清晰易懂。

▌一應俱全的講究:從海鮮來源到處理保存與烹飪

當我看到《好好吃魚》這樣的書名與封面設計,加上附贈的小貼紙,整體的文青感拉好拉滿,所以我不免有一種準備閱讀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那樣的期待。

只可惜,若要說是散文般的生活感、還有個人經驗、心情的敘述少些,少了一種對自己深入學問的東西有種自得其樂、津津有味投入其中那種如「孤獨的美食家」那種韻味,反倒更多的是知識上的分享。

這本書關於海鮮、水產──魚、蝦、蟹、貝、藻等一應具全,內容說深不深,說淺不淺,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地編排,越讀越是有種奇異的風味。

關於水產、海鮮,身為海島國家、土生土長的我們,相當容易引發共鳴,魚蝦貝類,從小到大吃得不少,路邊攤、熱炒店、小吃店、火鍋店,怎麼樣也都會有蛤蜊湯、魚丸、或是一些鯛魚肉片等。普及在台灣的釣蝦場,除了是娛樂,更是吃蝦的好所在。

而每幾個縣市都具備的漁港,除了兼具觀光遊玩,更是我們嚐鮮的必逛之地,而多處更是擁有自己的特產,屏東的黑鮪魚、櫻花蝦、烏魚子、台南虱目魚、新北的萬里蟹、毛蘇澳鮮美的各類魚獲‧‧‧‧‧‧等。簡直可以說,我們幾乎就在這鮮美的水產孕育長大的。

這一本書的編排相當嚴謹,完全可以當一本生鮮水產,採買到烹煮大全。主要是涵蓋種類完整,如我懂魚吃魚,但我卻跟螃蟹、藻類的處理烹飪不熟。於是,看著魚類的內容總覺得太淺,有種搔不到癢處卻奇異地會讓人起了念頭躍躍欲試想弄點什麼的衝動。而看著蟹類、藻類不熟悉的類別,內容又令我感到實用的「恍然大悟」,食指大動,簡直就想馬上來頓螃蟹大餐。

閱讀這一本書時,總不免想起許多吃海鮮的經歷。

一幕幕深刻地浮了出來。彷彿那些經歷也能為自己深刻地寫出個人的海鮮編年史。

兒時,因母親娘家在宜蘭蘇澳海邊的小漁村,身邊環繞著許多漁夫,也有許多靠海吃飯的人們,如同我的外婆,當時我們總是趁著下午去海邊抓沙馬仔(一種螃蟹的名稱),偶爾暴風來襲過後,就去沙灘上撿些被浪打上來的魚,這些魚獲海鮮,都被大人們用一鍋炸鍋炸得酥脆可口,輕輕鬆鬆幫我們的晚餐加上一頓有滋有味的新鮮菜色。

而周遭那些經營魚塭、又或者出海捕魚的親友,也時常就拎著一、兩隻魚,就在我們古早味十足的紅磚瓦片的老厝門口殺了起來。

從小,我們家雖然經濟條件不優渥,卻因為住在漁村,幾乎天天都有海鮮,每晚的餐桌上必定有一條魚存在。也因此,即使我們家最終居住的地方是新北,因著母親從小到大的習慣,她仍養成天天吃魚的習慣,太貴的魚吃不了,常常市場裡三條五十的肉魚,煎得酥香,也就讓我們吃得很開心了。

▌大快朵頤的幸福模樣

在閱讀《好好吃魚》這本書時,喚醒我許許多多那些上市場陪母親買魚的時刻,也讓我憶起兒時那些親友忽然就拎著一袋珍貴的螃蟹、蝦子、魚,然後到我們家廚房開始大夥忙了起來,沒一會兒,在我父親高超的廚藝下,豐盛的一道道料理就上桌。

接著就是一群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著。也因著這一本書,跟隨著作者的文筆,從來源到處理,再到餐桌,不停地讓我想起兒時那些時光,也才發現為什麼現在的我仍然很喜歡觀看一些日本節目,那些漁夫捕魚後直接料理,以最簡單卻最鮮美的烹飪方式提供給主持人,大家都一副吃的有夠幸福的模樣。


▲ 新書翻拍(圖片來源:Poka 提供)

這一本書,寫作方式條理清晰,搭配插畫家草間白鳥充滿質感、獨具風格的圖示,帶著一種清新感,讓水產的知識,本來是較生硬的知識:魚從哪裡來?去哪裡買?如何挑選?如何處理、保存?到烹飪的小秘訣,都變得親切好入口。每隔一段時間讀上一篇,或針對今天想吃什麼選讀所需的章節,都是相當適宜的閱讀方式。


全文經 Poka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別想了,好好生活吧!》擺脫無限循環的過度思考,掌控自己的心緒方向!
►延伸閱讀:魚類海鮮老饕的養成必備法寶──《韓式海鮮料理圖解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