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未經查證的偏方與飲食禁忌層出不窮,真假難辨,讓癌友與家屬感到無所適從。
若是誤信這些迷思與錯誤訊息,不僅增加心理壓力,更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與身體健康。以下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最常見的癌症飲食迷思,讓營養師從科學角度,帶領癌友與家屬一同破解流言、建立正確的飲食認知。
Q1:吃太多、太營養會養大癌細胞是真的嗎?
臨床上很多癌友因為這錯誤的觀念越吃越少,導致身體先垮了,癌細胞不但沒餓死,身體反而失去對抗疾病的能力!
在癌症治療期間,身體對營養的需求反而更高。如果攝取不足,不僅正常細胞無法獲得足夠養分來修復與防禦,整體體力也會迅速下降,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攝取充足且均衡的營養非常關鍵,並且選擇均衡的六大類天然食物,避免過度加工的食品,才能為自己儲備充足的抗癌本錢。
Q2:「癌細胞喜歡吃糖」,所以所有糖都不能吃嗎?
有些人認為癌細胞喜歡吃糖。
首先,我們要區分「糖」與「醣」的不同。所謂的糖,多指額外添加的精緻糖分,如砂糖、果糖等;而醣類則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營養成分,例如飯、麵、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熱量來源,更是癌症治療期間維持體力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因此,癌症病人應該選擇天然的食物及均衡的飲食,避免攝取加工食品中所含的精緻糖與添加物。例如甜食、糕點、手搖飲料及速食等,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添加過多糖分、油脂及食品添加物,不僅容易促發發炎反應,也會造成營養失衡。
此外,許多加工食品在製程中會流失原有的營養成分,不管是對癌友或是一般人,皆不利健康。
Q3:聽說和雌激素相關的癌症,包含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癌,以及男性的攝護腺癌,都不能吃豆類、山藥,是真的嗎?
許多人擔心黃豆等食物中的「植物性雌激素」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導致癌症復發或惡化。
其實,這類食物中的植物性雌激素和動物性雌激素作用機制不同,並不會直接影響體內荷爾蒙,可以適量攝取!而且不只黃豆及其製品(如豆漿、豆腐、毛豆),含植物性雌激素的天然食材還包括像是大蒜、花椰菜、甘藍、洋蔥、芝麻、燕麥,山藥⋯⋯皆可納入日常飲食中。
反而有部分研究文獻顯示,黃豆中所含的異黃酮(Isoflavones)成分可能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顯示,大豆異黃酮實際上僅占黃豆的 0.2 ∼0.4%,也就是 1 公斤黃豆所萃取出來的大豆異黃酮,最多只有 20 至 40 毫克,而腸道吸收率約 20%,想透過天然黃豆攝取大量異黃酮,其實並不容易。
建議癌友每天可攝取 1 ∼ 3 份的黃豆或黃豆製品,1 份豆類可換算為生黃豆 20 克、毛豆 50 克、嫩豆腐 140 克(半盒)或無糖豆漿 190cc。
但如果是使用含「大豆萃取物」或「大豆異黃酮」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則必須要注意補充的劑量。依食藥署規定,使用「大豆萃取物」為原料的加工食品或保健食品,應標示「不建議兒童、少年、孕婦、哺乳期婦女、婦科腫瘤患者或有其家族病史者食用」及「異黃酮 Isoflavones 每日食用限量為 50 毫克以下」的警語,過量補充大豆異黃酮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建議癌友優先選擇天然食材,避免依賴高劑量的保健食品。
Q4:罹癌後可以喝酒嗎?麻油雞或燒酒雞可以吃嗎?
酒精攝取與多種癌症的發生和復發風險有關,並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已經把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在癌症治療期間,酒精可能會干擾某些化療藥物的效果,即使治療結束後,持續飲酒仍可能增加癌症復發的風險。
另外,以酒入菜的料理如薑母鴨、麻油雞等,許多人認為只要煮久一點,酒精就可以完全揮發,但研究發現,即使是燉煮了一小時的料理,其中還是有大約 25% 的酒精殘留。由此數據顯示,烹煮雖可以讓酒精揮發,但仍然要小心殘留量,若有攝取,也需注意盡量不要喝湯。
因此,癌症治療期間建議避免飲用含酒精飲品,對於含酒料理也應特別留意。
Q5:癌友可以飲用咖啡或茶嗎?
癌症病人適量飲用咖啡和茶是可以的,但若對咖啡因敏感,飲用後有出現心悸、腹瀉或失眠等症狀,則建議減量或應避免飲用。
另外也要注意飲品的溫度,60℃ 以上的過燙飲品可能對食道黏膜造成傷害或損傷,應盡量避免。治療期間若飲用拿鐵,則不建議添加鮮奶,可改用保久乳或奶粉取代。一天咖啡因攝取量不要超過 300 毫克(大杯美式 1 杯),一般而言,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 3 ∼ 6 小時,故睡前 3 ∼ 6 小時內應避免飲用,以免影響睡眠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