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資深教師用 3 個方法,破解孩子的「數學心魔」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資深教師用 3 個方法,破解孩子的「數學心魔」

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資深教師用 3 個方法,破解孩子的「數學心魔」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我沒有數學細胞」、「我看到數學就害怕」漫長的教育生涯中,總會聽到許多學生如此闡述自己面對數學的感受,但正是這些「心魔」阻礙孩子好好學數學!

在漫長的教學中,當我帶到高年級的孩子時,總是會請孩子寫一封信給數學,請他們說說自己和數學的關係。然而,我收到的回覆卻常常是:「我沒有數學細胞」、「我數學能力很差」、「我看到數學就害怕」、「我媽媽說我們家都沒有數學天賦」等。這些負面想法築起的「心魔」,正是阻礙孩子學習數學的第一道關卡。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心理學上說的「自我實現預言」指出,如果孩子接觸一門學科時,一開始就帶著壓力、害怕,甚至覺得自己不擅長,那麼學習之路就會困難重重。

家長怎麼看待數學,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都會深深影響孩子對數學的看法。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看看,找找有什麼方法可以進步。」「一次沒有解出來沒關係,我們再多試幾次。」「我們只是還沒有找到方法而已。」

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解決很多生活難題。

我們也可以帶入生活中的數學,像是「做兩人份的鬆餅需要的材料,如果改做五人份,需要增加多少?」「商品打七五折和買二送一,按照我們的需求哪個划算?」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數學不單單是計算、解題、背公式,也不是要在短時間內訓練孩子成為解題機器。它是一種語言,是邏輯、思考、連結的工具。要讓孩子充滿對數學的好奇和信心,家長的用語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日常陪伴建立「數感」

教育即生活,就像資深的低年級老師,總會在教室裡掛上時鐘、月曆、日曆,為的就是讓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一週只有四、五節的數學課,如果能加上每天、每週、每月的實際接觸,讓孩子耳濡目染,學習效果一定加倍。

所以購物時,不妨讓孩子拿著商品目錄練習估算今天會花多少錢?這是練習加減法最好的時機。分食物時,讓孩子實際動手分,就是在學習除法。打果汁時,思考要加入多少鮮奶,就是在學習比例的概念。將這些日常情境與孩子的數學課本結合,能幫助他們在生活中建立數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撲克牌也是最好用的教具之一。「撿紅點」就是最好的合十遊戲,我們也能自創其他遊戲,或是桌遊等。在遊戲中學習,是培養計算和心算最快的方式,孩子甚至會玩到捨不得停下來呢!

在課業上,如同前幾個單元分享過的,孩子還小時,家長可以幫忙檢查功課,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狀況。等到孩子大一點,就要逐漸把寫作業的責任交還給他們。把作業弄懂,遇到不懂的往回查看課本,自己再重新思考一遍,這才是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複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

從長期觀察來看,我覺得考試前最有效的方法,其實就是把數學習作拿出來複習。

每次考試前,我都會從數學習作中抽十題來考試,原封不動,一字不漏。結果卻發現,全班能考到八十分以上的孩子寥寥無幾。

在學習階段中,剛剛教授完一個單元就寫練習題當然會覺得簡單。但到了月考前,這麼多單元累積起來,如果沒有再重新複習,許多概念就會因為遺忘而變得模糊。尤其很多孩子在學習時,很容易「模仿解題」,上面是加法就用加法,這個單元是減法就用減法。等到加減乘除全部混在一起考的時候,概念不穩的孩子往往會全軍覆沒。

考差一次後,沒時間停下來補救,接著又是下一個範圍的學習,而這些新單元常常又與前面的內容相關。如果前面的基礎不穩固,後面的學習也會跟著模糊不清,這也是孩子在學習數學時,低年級成績優異,中年級普普通通,到高年級卻一敗塗地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月考前,好好的影印數學習作,一題一題弄懂,不懂就回頭翻課本找講解,這樣基本題型大概就能穩固了。

之後再慢慢增加考卷等練習,並加入應試策略,例如:注意時間分配、容易緊張的孩子先勾選完成基本題、容易出錯的部分要記得運用「後設認知」來提醒自己,像是單位是否記得寫、容易搞混的錯誤觀念等等。透過這些方式,孩子就能漸漸地從日常準備走向應考。

面對對數學感到恐懼的孩子時,我們需要理解,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其實分成許多類別,包含數與量、空間與形狀、坐標、幾何關係等,當孩子在某個類別比較弱的時候,一定還有其他他們擅長的單元。我們可以從孩子擅長的單元開始,慢慢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本文摘自 親子天下《怡辰老師的小學生學習診聊室》 林怡辰.著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五個學習困境、五種對話策略,帶孩子走出成績焦慮與自我否定
►延伸閱讀:惡作劇才是好學生?《地獄小學》招生中,適合熱愛調皮搗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