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間的衝突要不要管?《安心國小:為什麼不能跟他玩》寫給家長的殷切提醒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孩子間的衝突要不要管?《安心國小:為什麼不能跟他玩》寫給家長的殷切提醒

孩子間的衝突要不要管?《安心國小:為什麼不能跟他玩》寫給家長的殷切提醒

圖片來源:ChatGPT
安心國小,一個可以安心讀書、學習、成長的地方!一次意外後,媽媽再也不准弟弟跟他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玩!當哥哥的夾在中間,該怎麼辦才好?

新學期剛開始,各位新生在陌生環境都適應得還好嗎?

安心國小迎來小一新生加入,其中一員是克謙的弟弟──克寧。新鮮人克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學校裡有大哥擔當,才開學就常脫線演出:落東落西是基本款,連鞋子都穿錯,真想知道克寧每天出門前有多麼慌亂和漫不經心啊!

克寧的漫不經心帶進大眾公共領域是有危險性的。這一天和同學王瑞生嬉戲,看似沒什麼地踢了瑞生一腳就讓瑞生頭部撞著水泥花盆,當場額頭血流不止,驚動師長趕緊叫救護車送去醫院。雙方家長都來了學校,克謙在保健室陪著大哭的克寧,大家儼然都經歷了一場驚魂記。

克寧該如何負上自己的責任,從這一次血淚交織的經驗學習?兩個孩子的情誼受到嚴峻的考驗,只是「不要跟他玩」就可以化解一切嗎?

▌孩子間的衝突與爭吵,家長該怎麼辦?

安心國小已然進入第十一集,而《為什麼不能跟他玩?》是我認為父母需要閱讀的一集。

縱觀整起受傷事件雖然從克謙和克寧的眼光出發,場景亦聚集在校園內孩子們的相處與互動,但過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大人們的影響力如何在校園內流動,而這股影響力無形地塑形了孩子之間的氛圍。

首先,克謙在學校裡頻頻為弟弟擺平問題,從課本沒帶幫忙借、餐帶盒沒帶讓出自己的、連弟弟穿拖鞋到校都和他交換了自己的球鞋,粉飾太平。

我讀到這裡就已經忍不住皺起眉頭:弟弟雖然是新生但也已是小學生,每天既有的行程不能少,如檢查書包、確認儀裝服容,在尚未養成習慣前需要家長的協助和叮嚀,而不是靠哥哥的危機處理能力來擺平。

手足之間的幫忙和照顧不應該無限上綱,而形成界線的關鍵在於父母的介入和觀察,若是年幼者在進入新環境的適應期尚在養成中需要父母來協助,那父母該站在第一線,陪伴其走過適應期,而不是同校的兄姊想辦法善後。

兄姊幫忙「擦屁股」是會讓弟弟妹妹習慣的,何況有一天可能會失控,兄姊也無能為力,就像無奈又擔心害怕的克謙。

▌一句「我只是在玩」難道就結束了嗎?

受傷的瑞生送醫後事情並沒有告一段落,日後還有休養復原的事宜和雙方父母的會面處理。

許多孩子總是「不是故意的」,但一句話很難處理他人嚴重外傷和後續照護。雙方爸爸媽媽的處理顯得重要但拿捏又顯得為難,克寧很難想像「只是在玩」的一腳造成瑞生頭破血流,父母除了道歉還要賠償醫療及照護費用。

瑞生的父母也很難想像同學「只是在玩」的一腳就讓自己孩子進了醫院,破相不說,還有腦震盪的風險好幾天不能上學。

校園裡的碰碰撞撞事件極度考驗父母的智慧,小孩間的打鬧推撞甚至更進一步的爭執與流血衝突其實常見,不論同學間是開玩笑還是脾氣上來一時失控,受傷的情況可大可小,家長為了孩子之間的衝突告上法庭的也不是沒有。

一昧要求心平氣和地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實在很困難,爸媽也是人,尤其如果自己的小孩是頭破血流送醫院的那一方,看到都嚇壞了,要求爸媽多冷靜實在強人所難。

不過在緊急處理後,大人們有沒有機會想一想:若將自己情緒混雜在事件中,有助於孩子和彼此釐清責任與從事件中學到教訓嗎?

當大人在處理棘手事件時,就是一套活生生的教科書站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碰到紛爭時該怎麼辦:是要大聲嚷嚷?撂人比聲勢?大人也來打一架?還是試著坐下來找出彼此的立場和立場中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是屬於哪一種家長呢?

▌小心與安全才是玩樂的最高準則

《為什麼不能跟他玩?》出自克寧口中,這句話是克寧在王瑞生受傷後心中的困惑、無奈和想望:他想繼續和好朋友在一塊玩耍但哽在大人之間,不知所措。

大人們責無旁貸,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的是:很多狀況是經不起「開玩笑」的,受傷有時候會是一輩子的,對雙方來說有可能是永久的陰影和傷害,沒有人承擔得起,爸爸媽媽更不是什麼都擺得平賠得起的。

一切小心和安全為上是一起遊戲最重要的準則,更是群體生活中公德心的基準,不論是大朋友或小朋友,我們都要藉著克寧的經驗學到這個教訓啊!


本文作者為 魏妏秦【看見自己,成為母親】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交朋友,也別忘了好好保有自己的樣子!
►延伸閱讀:孩子說髒話怎麼辦?──《安心國小:有話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