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解構美中冷戰》是一部警世著作,也是一份寫給台灣讀者的戰略指南。身處變局時代,我們不能只關注眼前經濟表象,而需具備更高的戰略視野與歷史深度。因為這場冷戰,從來不只是美中之間的戰爭,更是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生活方式的決定權之爭。
2025 年 10 月,中國宣布加強對「稀土」及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並新增多種稀有元素納入許可審查,特別針對軍事與半導體用途上。
儘管官方聲稱此舉出於國安考量,然外界普遍認為是對於美國高科技制裁的一種反制手段。稀土乃製造晶片、雷達與電動車等先進科技的關鍵原料,而中國更是全球最大供應國,此舉勢必加劇供應鏈緊張,也象徵「美中冷戰」正從貿易與科技擴展至戰略資源的競爭。
國與國之間的「冷戰」(cold war),指的是長期且高度對抗的國際局勢,通常涵蓋軍事、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等多重面向。「美蘇冷戰」始於 1947 年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畫的推出,標誌兩大陣營正式對立,歷時逾四十年,至 1991 年蘇聯解體才告終。其核心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體制對抗,雙方進行核武競賽,並透過代理人戰爭、情報活動與意識形態宣傳等展開全球角力。
相比之下,「美中冷戰」是在全球化與高度經濟互賴下逐步形成。
自 21 世紀初中國快速崛起以來,雙邊關係逐漸由合作轉為競爭。2018 年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象徵雙方進入新一輪戰略對抗。這場冷戰涵蓋軍事、經濟與科技等多個領域,由於中國一方面深化與美經貿往來,另一方面卻強化軍備、挑戰美國霸權、盜取技術並發動資訊戰,導致對抗升溫,而台灣與印太地區更成為雙方角力的地緣戰略核心。
▌解構美中冷戰──兼論台灣關鍵角色
《解構美中冷戰:看懂比美蘇更複雜的新格局,從貿易戰到軍備競賽,台灣身處關鍵十字路口》一書,為旅美學者程曉農針對當前中美對抗局勢所撰寫的深度分析著作。
作者曾任中國體制內智庫學者,隨後赴美深造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長年致力於研究中國政治體制、中美關係與地緣戰略。作者的特殊背景讓其觀點兼具體制內的深層認識與西方國際政治的分析框架,使本書具備理論深度與現實敏銳度。
全書共分為四大章節,從冷戰定義到戰略布局,層層鋪陳,作者以全景方式,完整解析這場「美中新冷戰」。
■ 第一章〈美中為何冷戰?〉
從歷史脈絡切入,探討冷戰的定義與核心特徵,並指出當前美中冷戰的根本在於體制與價值觀的對立。隨著中國崛起,北京不再滿足於「韜光養晦」策略,而是積極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進而在軍事、經濟、科技及意識形態等層面上與美國展開全面對抗。
■ 第二章〈中國的意圖與野心〉
深入剖析中共的全球戰略佈局與具體戰術。作者認為,中共藉由軍事現代化、高科技突圍(透過技術偷取與彎道超車)、網路間諜與攻擊、聚焦印太地區部署,以及對台進行統戰工作等手段,意圖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新秩序。而台灣,作為戰略核心,被北京視為實現區域擴張的關鍵門戶。
■ 第三章〈美國的姑息與反制〉
回顧美國對中政策數十年來的演變歷程,並批判長期以來的綏靖與誤判。作者指出,從川普政府啟動的貿易戰與科技圍堵,到拜登政府延續並深化與盟邦的合作架構,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已由接觸轉向全面反制,尤其聚焦於印太地區的軍事與外交佈局。
■ 第四章〈台灣與印太的應對與自處〉
則將視角轉回台灣,說明其在美中冷戰格局中的關鍵角色。台灣的戰略地位,不僅類似冷戰時期的「富爾達缺口」,更如當年的「西柏林」般至關重要。作者主張,台灣必須強化國防建設、提升認知作戰能力、鞏固民主體制,並積極深化與日本、澳洲、美國等印太盟友進行戰略合作,以因應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維護區域和平。
總體而言,《解構美中冷戰》不僅是一部剖析大國博弈的國際關係著作,更是一份針對台灣未來戰略發展的警醒與建議。書中架構分明、用字嚴謹,除可幫助一般讀者建立對國際格局的宏觀視野外,亦可為政策研究者提供深具價值的參考依據。程曉農強調,當前這場美中之間的混合型冷戰,既非短期現象,也不僅限於軍事或經濟力量上的競逐,而是一場深層、結構性的制度與價值抗衡。
在這場美中冷戰的對抗之中,台灣不僅無法置身事外,更是印太戰略中的核心樞紐角色,代表著地緣政治與民主價值的雙重意義。面對中國試圖突破第一島鏈、改變現狀的野心,台灣唯有強化韌性、堅守民主,並與理念相近的國家進行深化合作,才能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變局中,扮演好維護自身安全與區域穩定的關鍵性角色。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