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晶片供應鏈左右了上世紀冷戰的輸贏,更將決定本世紀強權競爭的終局,大國競逐加速升溫,台灣更是站在關鍵位置,下一個引爆點會在哪?
2025 年 7 月,南非政府片面更改台灣駐處名稱,並調降外交等級,引爆雙邊關係緊張。作為因應,台灣於同年 9 月宣布擬對南非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以此反制,並彰顯自身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儘管此項「晶片外交」措施因南非表達協商意願而暫時擱置,但其象徵意涵早已超過雙邊外交範疇,這也再次印證了《晶片戰爭》(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一書中所提出的核心命題:科技成為國力的延伸,而「晶片」更是當代世界中最具關鍵的戰略資源。
本書作者為美國塔夫茨大學歷史學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他以縝密的歷史觀點與鋪陳方式,描繪出半導體如何自冷戰時期的軍事用途,演變為今日國際政治與企業發展的核心資產。書中詳實描繪了美、蘇、日、韓、中、台等國家及企業橫跨近八十年的技術演進、產業競爭與政策部署,呈現出一場沒有硝煙的「科技冷戰」,早已悄然展開。
▌從矽谷到台灣:科技創新下的國家主權與安全博弈
米勒明確指出,擁有先進晶片製造能力的國家,即掌握未來經濟與軍事的主導權。
無論是人工智慧、5G 通訊、導彈系統、量子電腦,甚至生物科技等,高效能晶片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它無形,卻也無所不在。美國早年依靠矽谷的創新能量(如快捷半導體、德州儀器、英特爾等)確立了全球技術領先地位;然而,1980 年代日本憑藉著高品質與價格優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迅速崛起,重創美國半導體產業。
隨後,在歐美政府與企業的扶持下,亞洲國家逐步扮演關鍵角色:台灣的台積電專注晶圓代工、南韓的三星集團挾帶國家力量快速擴張,而中國的中芯國際則挑戰現有秩序。
雖然美國在 1990 年代曾重新聚焦於設計與研發領域,並試圖重振半導體產業,但製造能力卻已日漸流失,導致今日高度依賴外部供應鏈,這也讓台灣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米勒對台灣的描寫尤為深刻:台積電的崛起徹底改寫了全球半導體的製造格局,進而將台灣推上「不可替代」的戰略高地。
創辦人張忠謀以其在德州儀器與矽谷的深厚經驗,打造出「專注代工、不涉設計、全球接單」的獨特商業模式,成功吸引如蘋果、高通、輝達、特斯拉、華為等科技巨頭委託生產,進而形成高度緊密合作的產業鏈關係。
然而,台灣在技術密集與產能集中優勢的背後,也面臨中美兩國對峙下的戰略兩難。
除了美國力促台積電在美設廠,藉以鞏固本土供應鏈安全外,另一方面,中國則將台積電視為自身科技崛起的絆腳石。2022 年,美國拜登政府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祭出 520 億美元補助,推動晶片在美本土研發與製造,同時限制受補助企業在中國擴產,以間接要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選邊站,表明其政治立場。
米勒直言,美國若要全面重建晶片製造體系,將會面臨極高的成本代價與長期挑戰。張忠謀則曾警告,全球化已終結,自由貿易體系岌岌可危,半導體早已不再是產業問題,而是關乎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核心議題。
▌晶片冷戰的延伸戰場:中國滲透與歐洲自立
在中國部分,其透過國家政策大力扶植本土企業(如中芯國際),企圖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實現晶片自主。
然而,美國近年來對中國高階晶片製造設備與設計軟體(EDA)的嚴格出口管制,已使得中國在先進製程領域上遭遇瓶頸。不過,中國仍藉由華為與中興通訊推行全球科技滲透策略,試圖擴張 5G 設備市場,更被指與情報機構合作,進行技術移轉與標準制定主導,因而引發美國與多國高度警覺,促使其將科技安全正式納入國安範疇內。
相較之下,歐洲起步雖晚,卻仍積極推動技術自立。
歐盟於 2022 年提出《歐洲晶片法案》,規劃投入超過 430 億歐元,以提升本地製造能力,目標為至 2030 年將全球晶片市占率提高至 20%。歐洲產業鏈雖分散,但仍極力扶持 ASML 等關鍵設備供應商,以鞏固在先進製程設備的領先地位。面對全球「晶片新冷戰」,歐洲尋求戰略自主,以避免在美中之間被迫選擇立場。
《晶片戰爭》一書於 2022 年問世,但時至 2025 年為止,作者的觀點依然具有洞見。從台灣將晶片作為外交籌碼,到川普再度掌權、推行關稅壁壘與高科技出口管制,種種發展皆已印證本書所揭示的世界現實——晶片已成為當代地緣政治中最重要的核心資源。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半導體產業的編年史,更是一部解析全球科技與權力交錯的戰略巨作。無論是科技從業人士、政府官員,還是一般大眾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深刻啟發。當晶片從無塵室走入談判桌、從國防領域滲透至日常生活每一處,我們終將意識到:這場世界級的戰爭,早已悄然開打。
所幸,在大國博弈之中,台灣仍擁有一片堅實穩固的——矽盾(Silicon Shield),以默默守護我們的安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