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當全球陷入疫情封鎖,世界看似停擺之際,一場關鍵通話正在進行。
美國白宮熱線直通台積電,迫切要求確保晶片供應;幾乎同一時間,台積電的緊急電話,也越洋撥向一個多數人從未聽過的荷蘭小鎮——維荷芬。這條跨越半個地球的連線,揭露了一個驚人事實:驅動現代文明的數位命脈,其最關鍵的節點,掌握在一家名為艾司摩爾(ASML) 的低調公司手中。
它是全球唯一能生產「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的企業,可以說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核心關鍵設備,這麼說吧!沒有它,就沒有最先進的晶片,AI 運算、5G 通訊乃至國防科技都將陷入停滯。然而,這家壟斷關鍵技術的「微影巨人」,在成功前曾數度瀕臨破產,甚至連對手的「車尾燈」都看不見。
在《晶片戰爭》這本書揭示全球半導體競爭的宏觀格局後,這本《造光者》進一步將鏡頭聚焦於這場賽局中最神秘而關鍵的角色:ASML 艾司摩爾。這本由荷蘭資深科技記者馬克・海因克執筆的著作,以長達十年的追蹤與三年深入 ASML 內部的第一手資料,揭開這家「微影巨人」從瀕臨破敗到制霸全球的崛起之路。
▌從實驗室邊陲到技術壟斷:ASML 的逆襲密碼
回顧 ASML 的崛起,是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技術史詩。
1980 年代自飛利浦實驗室獨立時,它僅有數十名員工,甚至被日本對手遠遠拋在身後。然而,憑藉對「極致精密」的執念,ASML 逐步突破光學與工程的双重極限,最終打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 EUV 微影設備,成為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晶片巨擘無可替代的供應者。
書中生動刻畫了 ASML 靈魂人物:被比擬為「科技界賈伯斯」的技術天才布令克,以及擅長商業運作的溫寧克。
透過「雙執行長」制度,ASML 完美結合技術偏執與商業彈性,並以「技術中立」之姿,在美中科技戰的夾縫中維繫其全球生態系。海因克犀利指出,ASML 的成功不僅來自技術突破,更根源於其「開放創新」的文化:與客戶共構技術藍圖,並將供應鏈深化為競爭對手無法複製的護城河。
▌晶片霸權的戰略核心:ASML 的地緣政治挑戰
《造光者》書中更進一步將 ASML 置於全球權力博弈的視角下剖析。
當疫情引爆晶片荒,世界驚覺這家隱身荷蘭小鎮的企業,竟掌握全球九成先進製程的命脈;而隨著美中科技戰升溫 ASML 更成為各方角力的焦點:美國欲透過出口管制封鎖中國技術追趕,中國則傾國家之力試圖突破 EUV 壟斷。
海因克透過訪談與內部觀察,揭露 ASML 在政治壓力下的艱難平衡:一方面必須遵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又需維持其全球市場的開放性。在本書當中我看到深入探討 ASML 如何透過「去風險化」佈局(如擴張東南亞與美國供應鏈),應對地緣衝突與單一市場依賴。而對於台灣讀者而言,ASML 與台積電共構的技術同盟,更凸顯台灣在半導體生態系中「矽盾」背後的戰略深度。
▌與《晶片戰爭》對話:從宏觀競爭到微觀創新
《晶片戰爭》可以說是勾勒出晶片產業的權力地圖,那麼《造光者》對我來說就像是帶讀者深入工程細節與組織智慧的底層。
海因克以記者銳利的眼光,梳理 ASML 如何將一項實驗室中的科幻技術(EUV),轉化為穩定量產的工業奇蹟;同時也點出中國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的追趕困境——儘管其在部分環節已有突破,但想要複製 ASML 整合光學、材料、軟體與全球生態系的能力,仍面臨難以跨越的門檻。
或許《造光者》不僅是一部企業傳記,更是理解當代科技地緣政治的關鍵讀本。對台灣而言,本書提供三層深刻啟示:
1) 技術霸權的本質:ASML 證明,極致專注與開放協作能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
2) 全球供應鏈的脆弱與韌性:晶片荒暴露了集中化風險,但也凸顯台荷技術同盟的關鍵角色;
3) 地緣衝突中的生存智慧:ASML 在政治壓力下堅持技術中立的策略,為台灣提供應對國際局勢的參照。
▌照亮未來的「微影巨人」
在 AI 與數位轉型驅動的時代,半導體已成為國家戰略資源,而 ASML 正是定義這場競賽規則的「造光者」。海因克以充滿張力的敘事,將複雜技術轉化為躍然紙上的產業史詩,並警示讀者:ASML 的每一個抉擇,都將牽動未來十年的科技權力平衡。
我認為本書是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與關心全球趨勢的讀者不容錯過的深度之作,值得深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