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的本質,是學會珍惜與放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照顧的本質,是學會珍惜與放手

照顧的本質,是學會珍惜與放手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讀《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看見照顧失智親人的真實樣貌,怎麼在卡關時勇敢交棒。

照顧失智親人像玩手遊:畫面隨時更新,但不能存檔。玩家只能:把每一個互動截圖收藏、當關卡真的打不過,果斷開外掛,交給專業的來。

我讀過教你怎麼照顧得更好和怎麼讓自己走得更遠的書。但這本《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更像是一本觀察報告,紀錄失智者每個階段的變化,完整又真實。

▌每個階段都會過去

作者鄭秋豫教授是一位語言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這本書記錄了她照顧罹失智丈夫的過程。

書裡記錄了丈夫伏波 10 年來的變化:

  .2013 年出現症狀

  .2016 年確診

  .2017 年不再閱讀、不開電腦

  .2018 年開始由妻子全職照顧並聘看護

  .2022 年完全喪失自理能力,送入機構,兩週後已不識妻、不知自己在哪

鄭教授對於牽手超過 40 年的先生,病情分析卻非常冷靜:「任何有幫助,都是階段性的。」她補充,到了末期,病患成為植物人,只能臥床,對外界不再有任何反應。用藥也不過是讓病人生活比較平順,照顧者工作不那麼艱辛而已。

照顧的每一段,都不會重來。

▌失智不是你的錯

伏波是學者,認知儲存豐富,失智前還舉重、旅行,身心都強健。但還是生病了。這讓我少了些「如果當初怎樣就好了」的自責。不是你沒帶他出門,沒陪他動腦,總之,不是你做錯,所以他才變這樣。也讓我對那些「他自己造成的啦!」、「本來可以不用這樣的」等評論,多了免疫力。

這病不挑人,無論健康、不健康,都可能發生。重點不是「為什麼是他」,而是「現在我可以怎麼幫他」。

▌交給專業 ≠ 把愛丟包

鄭教授在伏波進入重度失智後,將他送進機構,寫道:「在家照顧不是一張醫療床跟成人尿布可以解決的。」我想起很多人說:「絕對不送機構,怎樣都要自己顧。」但能在家圓滿,其實需要滿足許多條件:充足人力、無障礙環境,還有最重要的,照顧者還撐得住。

隨著照顧者年紀增長、病情進入中重度,光靠家人和看護往往已經力不從心。樓梯爬不上去、浴室太小、走廊輪椅會卡、照顧者也早就累壞了。退一萬步說,如果照顧者倒下,誰來照顧病人?

我是在準備讓媽媽入住機構的那段時間,讀到這本書的。那時我一邊做功課,一邊猶豫要不要現在就送。鄭教授分享送機構前後的準備、溝通的點滴,讓我看見,「送機構」不是結束,是另一種形式的照顧開始。我不再每天顧前顧後,而是提供支援、監督品質、處理醫療安排。我保留了女兒身分,也比較不容易一起報廢。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解法,但說不清的時候更多

鄭教授分享每當有「熱心人士」下指導棋時,她心想:「我早已無力解釋,只能笑笑回答:他很好。」我懂那個心情。

我真的試過很多種方法,也看了很多別人分享的經驗,但每一個人病情不一樣、家庭成員不一樣、經濟能力也不一樣。我想解釋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做,為什麼不請人幫忙⋯⋯但講沒兩句,對方的建議就開始傾瀉而出。

久了我就不解釋了,笑笑說:「還可以。」很多時候,照顧者最需要的不是更多做法,而是理解。

照顧期間,鄭教授自己也陷進憂鬱、失眠,連開會都撐不住。失智症的照顧者,就是隱形病人。照顧的不只是病人的身體,還要安撫情緒,一天 24 小時,全年無休。直到把先生送進機構、終於能回頭關心自己,才有餘力動刀、復健、和女兒再出門旅行。

▌存檔、捨得關機

照顧失智親人就是這麼矛盾:你得珍惜他還握著你手的時光,也要隨時準備放開。當真的受不了了,請記得按下「交棒鍵」,把他交給專業、讓自己好好睡一覺。這不是跳關,是給自己續命。照顧的副本永遠開著,活下來的玩家才有資格闖關。在不得不放手的時刻,好好照顧留下來的自己。


全文經 中途筆記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只要我記得就好《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
►延伸閱讀:他是我的一生摯愛!但是,卻連「洗澡」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