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活得久不是問題,錢先走才是危機。退休不是理財的終點,而是一段長達 20~30 年的投資新旅程。最值得擔心的,往往不是「能活多久」,而是「錢會不會提早用完?」或「錢根本不夠花?」
退休後最怕的,就是錢花光。
因此,首先要準備好勞保、公保、年金等「壓艙物」,就像船底的壓艙石,確保船身穩定、不至於翻覆。而「三桶金法」則像是航行中的「補給艙系統」,讓你不必為每一筆開銷擔心錢從哪裡來。當遇到大風浪(市場震盪)、船速變慢(通貨膨脹)時,這些桶就是你能篤定前行的底氣。
光有補給還不夠,還需要一份「糧食分配計畫」。
該怎麼分配資源,才能讓有限的財富剛好夠用,不會因為花太快而在半路斷糧?這就要靠— 4% 法則。
▌4% 法則
「4% 法則」是退休理財裡最常被提到的概念之一。
根據美國長期歷史資料顯示,如果每年從退休資金中提領 4%(通膨調整後實質),搭配穩健的股債配置,大多能支撐至少 30 年,不至於過早耗盡。
近年在台灣,也有人開始談「4% 法則」。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假設閒人先生在 65 歲退休,手上有 1,000 萬元退休金。
第一年的提領額:1,000 萬元 × 4% = 40 萬元
接下來的每一年,提領金額會隨通貨膨脹調整。換句話說,物價漲了, 你也要幫自己「加薪」,才不會因通膨被迫縮衣節食。
假設通膨率為 2.5%,計算方式如下:
第二年:40 萬 × (1 + 2.5%) = 41 萬元
第三年:41 萬 × (1 + 2.5%) = 42 萬元
透過這樣的方式,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可以維持穩定,不必擔心資產提前見底。
這個法則最早由威廉.班根在 1994 年提出,至今仍被美國、日本等地的退休規劃廣泛引用,堪稱最經典的退休金提領原則之一。
▌為什麼是「4%」?
威廉.班根在 1994 年的經典研究中,回溯 1926 至 1992 年美國股市與債券的歷史表現,模擬不同時間點退休的情境。
結果發現:即使在最糟糕的市場環境(例如 1966 年退休,正好遇上 1970 年代的高通膨與熊市), 如果首年提領 4%,之後每年依通膨調整,退休資金仍能支撐 30 年。
因此,「4% 法則」成為後續數十年退休規劃的重要依據,廣受引用。
▌隱含的前提
要能適用 4% 法則,必須留意自己的資產配置是否符合班根當時的假設:
● 50% 股票:美國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如 VOO、SPY 等 ETF)
● 50% 中期債券:10 年期美國政府公債(報告中沒有具體說明,但常被認為是中期)
班根之所以選擇這些資產,是因為它們有足夠長期的歷史數據,而且在市場上真實存在,能反映投資人當時能買得到的投資工具。
班根當年的研究其實是有測試到股票的部分在 50 ∼ 75% 之間,4% 法則都能成立。只是股 50% 債 50% 的平衡配置在報告中被用來做示範組合。
▌後續修正
班根後來在顧問實務與修訂研究中,更常使用:
• 股票 60% / 債券 40% 的比例
• 債券部分則採用 5 年期美國公債(而非 10 年期),因為長期觀察下來, 波動更低。
在 ETF 具體選擇上,最常被視為「中期美國公債」代表的有:
● IEI(iShares 3-7 年美國公債 ETF)
● VGIT(Vanguard 3-10 年美國公債 ETF,費用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