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非認知能力是無法被數值衡量的「隱形超能力」,正是孩子在未來社會中,面對變動與挑戰的關鍵因素。
當下教養環境讓父母焦慮的其中一個議題就是 AI 的興起
從各式各樣的 AI 軟體開始可以「幫忙」寫作業開始,慢慢地 AI 成為聊心對象、疑難雜症的解決大師甚至可以成為親密伴侶的替代品,人類究竟剩下什麼「功能」一直是熱門話題。從此觀點切入教養議題,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父母的焦慮:要怎麼教養出一個不被 AI 取代的人,適應將來的生存條件好好地活著,一再挑戰父母如何理解未來世界的極限。
▌AI 無法取代的核心:非認知能力
《AI 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開門見山完全不囉嗦,作者中山芳一在書名直接破題:非認知能力就是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那麼我們首先要來認識何謂「非認知能力」。作者將非認知能力分為三個大項:
「自我提升力」、「內在調適力」和「社交連結力」,這些能力包含了對內讓自己成長和進步,也在碰到挫折和失敗時可以自我修護和復原,再來是對外與他人的連結和合作。
三大項的非認知能力的特色恰好可以劃分出與AI的不同處:無法以分數和數字計算,也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越快越好的能力;例如我們並不認為同理心越多越好,它仍有適當的範疇和討論空間。
▌人類與 AI 的分工
父母親從非認知能力可以明顯劃分出 AI 所具備的能力和人類的相異處,進一步回到上一個問題:孩子如何在 AI 時代來臨時具備得以競爭的能力。
簡單來說,我們應該要回歸到「人的模樣」,也就是說認知學習的範疇上,人類與科技可以相輔相成甚至拜科學所賜,將大量的計算、程式、規劃和資料庫的工作交給它們,這也是作者所說的「認知能力」。在認知能力方面,人類或許比不上 AI 的速度和全面性,但非認知能力是人們獨特的、特有的能力。
在科技時代,人類的非認知能力就是生存下來的優勢。
書中以漫畫和文字交互搭配的方式,讓教養者理解非認知能力如何搭建而成。書中的小孩分別為九歲和七歲,也就是在國小階段的孩子。特別想在此一提的是:年紀的分別是有必要的,向兩歲幼兒分享忍耐力、樂觀性等等較虛無的概念效益不大,但是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應當開始教導理解自己、克服困難以及與他人相處共事。
非認知能力不但是 AI 時代的競爭力,也是當務之急人類該具備和擁有的自我提升力。
▌別和機器人比效率
《AI 無法取代的非認知能力這樣教》利用許多例子交互解釋三大類能力和如何養成,其中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如何和孩子一同建立生活作息表,在互相討論、彼此觀點與立場不同之中拉扯,然後獲得共識後開始實行;執行後再次進行討論,怎麼改善怎麼互相配合,調整後再試一次。
當父母的人我想必定經過這些「小事」,小事很繁雜甚至煩悶,但就是這些小小的痕跡打造了孩子的生活,連結了我們的生命,鑄成一個人的堅毅和性格。
我始終相信每個時代的父母都有絕無僅有的挑戰,當代科技進步是人人受益但也人人自危、是專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挑戰。
沒有人能斬釘截鐵地說未來一定會成為什麼樣子,但我深信核心概念就是人類必須活出人類的樣子,千萬別和機器人比「誰比較像機器人」,這就落入別人的競爭;而人類最重要的獨特性就是三大項非認知能力所提及的軟實力,這就是獨一無二、身而為人不可失去的競爭力。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