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1976 年的巴黎,一場看似平凡的盲飲比賽,卻動搖了法國數百年的葡萄酒霸權。當加州納帕谷的酒款擊敗波爾多與勃根地名莊,整個葡萄酒世界從此不再相同。這場被稱為「巴黎審判」的比賽,不只是一次品酒,更是一場新舊世界的對話,改寫了葡萄酒的歷史。
你可曾想過?一個在葡萄酒世界中長期穩坐王座的國度,竟會在一夕之間遭到挑戰,甚至敗下陣來?那將會是多麼撼動人心的時刻。
1976 年 6 月 7 日,《Time》雜誌刊登了一篇舉世矚目的報導,揭開了一場改寫葡萄酒歷史的品酒會——「巴黎審判」。比賽地點在巴黎,評審陣容全由法國最權威的品酒師組成,而參賽者卻來自大洋彼岸、在當時幾乎毫無國際地位的產區:美國加州。
主辦人、英國酒商 Steven Spurrier 採用盲飲方式進行比賽——沒有酒標、沒有品牌,評分全憑味覺。結果震驚四座:來自加州的葡萄酒,在紅、白酒兩個組別中雙雙擊敗了「波爾多」與「勃根地」的傳統名莊,奪得冠軍。法國這個數百年來的葡萄酒霸主,在自己的地盤,輸給了「新世界」註2。
■ 白酒組的冠軍,是由克羅埃西亞裔釀酒師 Mike Grgich(麥克.葛吉奇)釀造的 1973 年份 Chateau Montelena(蒙特萊納酒莊)夏多內白酒,超越了四款勃根地白酒,驚豔全場。
■ 紅酒組的冠軍,則由 Warren Winiarski 教授釀造的 1972 年份 Stag’s Leap Wine Cellars(鹿躍酒窖)卡本內.蘇維濃奪得,將波爾多經典一級酒莊比了下去。
這場品酒會猶如一聲震耳欲聾的禮炮,不僅打破了舊有的等級觀念,也點燃了全球新世界產區的信心與想像。其他國家,如澳洲、紐西蘭、智利等地的釀酒師開始意識到:「只要付出足夠努力,加州的成功未必不能複製。」
多年後的今天,美國葡萄酒的果香與風味早已獲得國際認可,而當初備受質疑的陳年潛力,也在 2006 年為紀念三十週年重演的盲飲比賽中再次獲得證實。
時間成為最終的證人。
唯一在 1976 年現場記錄這場歷史性事件的記者,是《TIME》雜誌的 George Taber。他在二十九年後出版著作《Judgment of Paris》,為了澄清事實,詳實還原整場品酒會的始末。此書於 2005 年問世,並於 2007 年由台灣譯為《1976 巴黎品酒會》,將這場「小蝦米擊敗大鯨魚」的傳奇,永遠刻印在葡萄酒歷史中。
1976 年的盲飲結束後,對許多法國人而言,除了震驚之外,還有人要求收回自己的品評記錄。當時的批評聲音認為,加州陽光充足,葡萄酒年輕時果香奔放、討喜,但進瓶十年後便會凋謝,像一場短暫的煙火,沒有長期陳年的潛力;反觀法國酒則穩紮穩打,歷久彌香。這樣的爭論,唯有交由時間來作出裁決。
▌幕後推手—André Tchelistcheff 與巴黎審判的隱形連結
雖然 André Tchelistcheff 本人並未參加 1976 年的巴黎品酒會,但比賽中多款奪冠的美國酒,都是出自他訓練過的釀酒師之手。例如:
• Warren Winiarski(Stag’s Leap Wine Cellars 創辦人)早年曾向 Tchelistcheff 學習如何提升 Cabernet Sauvignon 的表現,並將其技術應用於納帕谷。在比賽中,他釀造的作品擊敗波爾多頂級酒款,奪得紅酒組冠軍。
• Mike Grgich(Chateau Montelena 釀酒師) 同樣是 Tchelistcheff 的學生,學會了如何控制發酵溫度,以保持 Chardonnay 的酸度與層次。
可以說,Tchelistcheff 間接塑造了巴黎審判的勝利,因為這些頂尖釀酒師都深受他的影響。
▌協助美國酒踏上比賽舞台
1976 年,André Tchelistcheff 正計畫帶領一群年輕釀酒師前往法國學習,深入了解當地的釀酒傳統。這趟行程的目的是讓美國釀酒師學習勃根地與波爾多的釀酒技術,再將經驗帶回加州。
恰逢此時,英國酒商 Steven Spurrier 的巴黎品酒會正在籌備中。他早已選好比賽酒款,但苦於無法將美國酒安全送到巴黎。負責協助安排 Tchelistcheff 葡萄酒之旅的 Joanne Dickenson 與 Steven Spurrier 是朋友,便向 Tchelistcheff 提出請求。
當時,Tchelistcheff 雖與 Spurrier 素未謀面,但在看過酒單後評語道:「選酒的人很有品味。」於是爽快答應,將這批美國葡萄酒交由同行的年輕釀酒師攜帶。比賽前兩週,酒款隨著這趟學習之旅安全抵達巴黎——而當時沒有人想到,他們正悄然參與一場即將改寫葡萄酒歷史的比賽。
這段細節並未被公開宣揚,因為酒款是由 Spurrier 親自參訪酒莊挑選,且在挑選時並未透露這些酒將被送往盲品比賽;他也沒有選擇當時聲名已盛的 Robert Mondavi 或 Beaulieu(BV)。Tchelistcheff 與這群釀酒師只是單純完成了攜酒的任務,並未參與選酒過程。
比賽結束後,兩位冠軍得主都將這場歷史性的勝利,歸功於這位關鍵人物—André Tchelistcheff。被譽為「美國釀酒之父」的他,對加州釀酒界影響深遠,不僅在技術與知識上傾囊相授,更啟發了包括 Grgich 與 Winiarski 在內的多位釀酒師,協助他們提升品質、走向國際舞台。
Tchelistcheff 曾表示:「這場勝利證明了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美國的葡萄酒不應該被低估。」
這句話,也成為美國葡萄酒歷史上的經典語錄。
■ 註2:新世界是葡萄酒術語,指相對於「舊世界」(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老牌產酒國)而言的新興釀酒國家,多為在殖民時期後才開始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地區。這些國家的風格通常較創新、果味鮮明,較不受傳統法規限制。常見的新世界產酒國包括:美國、智利、阿根廷、澳洲、紐西蘭、南非、加拿大。
本文摘自 蔚藍文化《納帕酒莊》 廖若庭 Miggi Demeyer.著





.webp)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