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食稻埕:My灶創辦人與迪化街60年的美食情緣!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晨食稻埕:My灶創辦人與迪化街60年的美食情緣!

晨食稻埕:My灶創辦人與迪化街60年的美食情緣!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迪化街吃貨昌正浩打開封存的記憶寶庫,端出台北舊城區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灣美食,講述店家與美食的故事,引領讀者品嚐每一道經典小吃。

生長在迪化街,天生就跟食物關係唇齒相依。

這個城區是物資進出口集散地,食材、藥材、茶葉匯聚一堂,就連嗅聞到空氣,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項大宗物資,或者今天的干貝、香菇與往常有何差異。

大稻埕的繁華,始於飲食,是我的美食起點,也是見山又是山的終點。

下午茶時間,大禹嶺高山烏龍最宜消食解膩。九十度C的水溫恰恰好萃取出茶湯清香與甘甜兼具。

電視螢幕上,美國職籃球星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說著自己的故事。十三歲就發育驚人,身長二○三公分,所有人見到他都免不了脫口一問,「你打籃球嗎?」

歐尼爾高中被延攬進入籃球隊。身高讓他只要移步籃框下,輕鬆抬手就能托球入框。

不過他內心忐忑,因為他不懂打籃球是怎麼一回事。他還說,人家也常講「高個兒一定是傻大個兒」。

同樣一副大塊頭,我懂那種尷尬。

我也天生籃球健將的體格,經常被問,「你打籃球嗎?」回說不打籃球,彷彿我暴殄天物,對方一臉錯愕,強忍鄙夷的神情,就只差沒迸出傷人的評語——「原來是個傻大個兒」。

▌ 僅僅因為愛吃,就算「懂美食」?

我不打籃球。除了騎重機跑山從事一點非極限運動,對其餘體育活動皆不感興趣。

除了常被質疑辜負好體格,我還因為愛吃被冠上美食家的稱號。

原因只為我出生在迪化街,長在迪化街,吃在大稻埕,清早一張開眼,門一開就是台灣傳統小吃的美食廣場。

加上中學開始旅居日本、美國、加拿大,又在中、港、台設廠做傳產與國際貿易,跑遍海內外,應該很懂美食!

是嗎?到處吃,頻繁吃,長期吃,就應該懂美食?

俠客歐尼爾說,在開竅之前自己根本不懂打籃球,不知道如何增強下肢的力量。

我在開竅以前只是吃得挑剔,嘴巴很刁,厭惡腥味、膩味。

家族做糧食買賣,生意人家應酬多,從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樓建築空間都很大,家裡三天兩頭大宴小酌不斷、吃辦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

我在小學時期就會點菜招待賓客。喜歡研究的媽媽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領著傭人複製改良,興致一來隨時都能擺出一桌又一桌獨一無二的家宴。

台菜早長在我的DNA裡,而我對西餐的概念僅止於XX排,再搭配開胃菜、湯、沙拉和甜點,甚至以為用刀叉吃飯就是西餐。

沒有一套原理可以做細膩分析,怎以美食家自居?

▌ 「品酒」提升我對於美食的品味

直到一九九六年。

那一整年周遊美洲與歐洲葡萄產區和酒莊,有系統的探究西方的品酒文化。突然,我的味蕾任督二脈霎時被打通。

品酒文化講究搭配與組合。葡萄酒可以改變味蕾品嚐食物的味道,不同品種的酒可以讓同一道菜衍生多采多姿的不同變化,而受到大自然風土影響,每一年的酒,風味各有千秋。

學了一年雖都是皮毛,卻茅塞頓開。

我開始意識到,生長在迪化街,天生就跟食物關係唇齒相依。

這個城區是物資進出口集散地,食材、藥材、茶葉匯聚一堂。


▲ 六點半,早餐首選自然是我家隔壁的賣麵炎仔。這個時間不必排隊,「板前」最左邊轉角是「我的」位子,空間最大

生長在這裡,就連嗅聞到空氣,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項大宗物資,或者今天的干貝、香菇與往常有何差異。

豐富的味道資料庫產生鏈接,互相激盪,不斷融合又展開。

我進入了飲食新紀元。菜餚與配料、菜餚與醬料、菜餚與主食、菜餚與飲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轉合······逐漸凝聚成形。

不止吃宴席,吃路邊攤我也用同樣標準。

▌ 街頭小吃用得著這麼講究原則嗎?

路邊攤上不了檯盤,不成大器?我覺得相反。

街頭小吃單純、新鮮、非量產,更適用這麼講究的原則,也更容易辨識出其中濃淡配比的細微差異。

後天的啟發與訓練很重要,如果先天條件好,便能出類拔萃。歐尼爾有成為籃球巨星的壯碩體格,而我很幸運擁有一副好舌頭。

我的味覺堪稱天賦異稟,很擅長辨識細微的味道。

滷肉飯裡若用了瘦肉,久煮變柴影響口感之外,只要稍微不新鮮,就能散發出令我不舒服的絲絲酸氣;就如昔日無冷藏設備,菜尾湯的酸味靠的是筍子天然發酵而來,不是靠添加酸菜或酸筍額外調味;湯頭天然發酵的酸味,不同於烹煮添加的酸。

進入葡萄酒的世界後重返台菜,以品酒之道回頭體會台灣味,奧妙點滴心頭。

年輕時迪化街養成的業務應酬模式就是「往死裡喝」,不論多醉多晚回家,隔日早晨七、八點都得開店,員工準時八點上工。

受日本教育的前輩們,謹守紀律,晚生後輩都要繃緊神經。

一大早的精神從何而來?理所當然需要「油臊」(iu-tsho),那是身體動力的燃料。

久而久之,清早覓食成為在地人生活必然的一環。門前門後的油湯攤仔是我的灶腳,我的鄰居,熟得像家人。

在這裡吃小吃是日常吃飯,不是旅行獵奇。

旅居海外,經商國際,交際應接不暇,有幸嚐遍各式各樣高級餐廳與知名料理,什麼是美食?觥籌交錯之後,回味起來何者最美?

最真實的感受反倒非常誠實。


▲大稻埕早餐的樣貌,有時飯,有時麵,搭配各式小菜,是每天必要的儀式。

「好吃」其實是我的舌頭所保留的記憶。

記憶不斷帶我回到生長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味道才是那個「對」的滋味。

大稻埕的繁華始於飲食,是我的美食起點,也是見山又是山的終點。


本文摘自 大塊文化《大稻埕滋味》 昌正浩/傅士玲.著

►延伸閱讀:嘉義美味新篇章,吃進超越一甲子的文化傳承!
►延伸閱讀:《府城一味》:簡單的最難,康樂街牛肉湯背後的職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