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在這個充滿對立與焦慮的時代,情緒常常比理性更快發聲。諮商心理師鐘穎提醒我們,真正的溝通從「停頓」開始。當我們願意在情緒爆發前多一秒呼吸,就能讓理解取代指責,讓善意重新進入關係。好好說話,或許正是這個世代最難、也最需要的修煉。
我們處在一個史上最頻繁衝突的時代。
因為社群媒體的方便,不溝通、不核對、上網噴,已經成為處理人際對抗的主要方式。噴了就有自己人出來站隊,就有上位者必須出來解決。雖然它是權力不對等之下的武器,但同樣存在許多「低事實、高情緒」,以及建構在偏見之下的發言。
先說一個客觀的事實,如果要解決衝突,雙方都必須「同時撤回」投射在他人身上的陰影。否則最新的政治極化研究已告訴我們:所有的衝突解決方案都沒有效,甚至還會帶來更大的對抗。
人有時會不小心愛上受害者的位置,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因病獲益」。
因為當一個受害者不僅代表能得到更多的同情,還可以透過羞辱對方,來使自己的愧疚感投射出去。只要「笨」或「壞」的人是你,那麼我就一定是「好」或「對」的。
▌妄想是確認偏誤所導致的小劇場
這種分裂的傾向非常普遍,是人最原始的防衛機制之一。
雖然這麼多人在強調理性與批判性思考,但真正克服它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要克服它,最寶貴的修煉是停頓。我們要願意在「責備他人」的情緒出現時,暫停下來想一想:「這究竟是真的,還是我的妄想?」
這邊用「妄想」二字並非身心疾病的指控,而是指「確認偏誤」所帶來的內心小劇場。所謂的確認偏誤,指的是人類的大腦有個習性,那就是會「先射箭,再畫靶」;先認定對方有錯,然後再積極地蒐集對方犯錯的事實,並將相反證據棄之不顧。明明對話記錄顯示的是 A,但卻可以在腦海中硬想成是 B。
要做到停頓,人就得學會自我安撫。在憤怒的情緒出現時,透過各種手段來讓自己度過杏仁核響起的警報,還要有能力緩和對方的憤怒,以「雙贏」為目標,協商出解決方案。
雖然我們在理性上知道要這麼做,但在落實的時候,困難重重。因為許多人的成長環境並不安全,他們習慣了掀桌式和指責式的溝通,企圖透過情緒張力來抒解焦慮,並逼使想法不同者屈服。這種「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習慣,加上演算法的鼓勵,我們看似正在失去一個好好說話,並相互包容的社會。
但世事無不遵循物極必反的法則,當有一群人熱衷於失控與分裂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這種不安全的人際互動,開始強調「對話」與「共好」。它不僅是開放式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多數人的渴望。
▌和平無法透過「威脅」創造
現實中,我們跟自己的鄰居與親友都是免不了常常見面的。換句話說,我們都得跟身邊的人重複博弈。多數人不可能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對生活環境做出劇烈的轉換。
如果要能長久相處,那麼「和平」就是最高目標。而和平不能用威脅的方式達到,必須真誠地理解對方的難處,同時讓彼此的生活都能受益才行。
皮耶.佩利西這本以心理學寫作的寓言故事,要跟我們分享「對立與委屈之外的第三條路」。他所提出的七項修煉涉及了一個人的人格成熟度,每一步都不簡單,但每一步都會把我們帶離原始的「戰—逃」模式,讓人擺脫本能的應激反應。
願意學習這七項修煉的人,肯定會有比較高的生活滿意度。為什麼?因為每次衝突都是耗能的。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孫子建議讀者必須優先考慮外交手段,下下之策才是發起戰爭。
▌樹立敵人的同時,也失去潛在的盟友
同理,為了使自己得到幸福,在衝突伊始,我們也應該練習「好好說話」,而不是被情緒綁架,想著玉石俱焚。先不論這種方式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光是它在當下所引發的憤怒,以及日後所可能帶來的報復與悔恨,都會使人身心俱疲。
你樹立了敵人,同時又推走了潛在的盟友。因為面對情緒化、以及把決裂(而非雙贏)當成優先選項的人,所有人都會自主地遠離。這在青少年輔導中屢見不鮮,是很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
如果讀者剛好具備父母、師長的角色,我會建議自己先學好這七個步驟,再介紹給孩子、學生;如果你是職場的牛馬,我會建議你熟讀之後,跟朋友分享。
首先是這則故事很容易讀。其次是道理雖然簡單,背後卻涉及許多重要的人際技巧。技巧需要練習,以免當中有些步驟,被錯讀為自我犧牲或者權謀與說服。心理學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分裂的世界能夠和解,促進個人分裂的內在能夠整合。這本書用引人入勝的方式鼓勵我們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這是當前社會最迫切需要的功課。
本文摘自 寶瓶文化《明明想溝通,卻又想翻桌》推薦序 鐘穎(愛智者書窩)撰寫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