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一邊是對理想與藝術的生活堅持,一邊則是名利雙收的虛假分身,身為主角,又該擦除哪個身分?或者說,真的有選擇的餘地嗎?
這本小說不是輕輕鬆鬆能邊吃早餐邊讀完的小說,它需要你停下來、跟著主角一起思考。
什麼才是真實的故事?誰能決定一個故事值得被看見?我們作為讀者,真的能撇開成見,專注欣賞好的故事嗎?
這些問題貫穿了整本《擦除》,而它最有趣的地方,是讓讀者不只看一個故事,而是在一本書中同時看到三種不同層次的小說。
▌第一層小說:知識分子的迷惘
我們遇見書中主角小說家孟克,一位出版過五本書的知識分子,專寫艱深、實驗性的小說,偏偏幾乎沒什麼人看得懂。結果可想而知:出版社不想出,讀者不想買,連文學獎也把他當空氣。
更糟糕的是孟克家庭出了狀況,讓他的生活也一團亂:母親健康的問題、與親人價值觀衝突,讓他身心俱疲。這不只是背景設定,而是深刻的身分認同拷問:如果家人不理解我、文化不接納我、出版界不理我,我的作品還有意義嗎?
這層小說寫出了知識分子在現實世界的孤立感,明知道自己有理想,卻一次次撞上現實的牆。
▌第二層小說:過於艱深的理想之作
這一層展現了孟克真正想寫的作品,那些一般讀者光看到標題就會放回書架的實驗文學。
書中插入幾段節錄,讓讀者親身感受那種抽象、跳躍、艱深的文字。老實說,我翻了幾頁就放棄,因為真的讀不下去,讀了也看不懂。
這一層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文學界的殘酷。真正有深度的作品,不一定有人買單。讀者想要的,也許不是挑戰,而是能立刻引發情緒的故事;出版社要的,不是文學價值,而是銷量。
我們常常說社會要有多元性、要有文化深度,但掏錢買書時,我們真的會選擇那些艱深的作品嗎?
▌第三層小說:通俗到爆的反諷小說
最精彩的,來了。
孟克在生活逐漸脫軌的時期,用假名寫出一部極端通俗的小說,關於貧民窟、毒品、暴力、幫派、粗口、性愛,完全符合大眾對黑人刻板印象的想像。原本只是主角的憤怒反擊:既然市場愛看這些,那我就給你們最極端的版本!
結果出版社愛不釋手,直接支付高額預付款,電影公司立刻買下版權,讓他瞬間從文學邊緣人,變成暢銷作家。
這個故事會讓讀者看得血脈噴張,有人可能會覺得文字粗俗到不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充滿衝突和挑起情緒的故事,確實更吸引我們。
▌結構的趣味:一場同時演出與拆臺的戲
《擦除》的精妙之處,就是它讓我們同時讀到三種小說:
■ 外層的人生小說:我們看見主角孟克的掙扎與孤寂
■ 理想的艱深小說:提醒我們文學不只是一種娛樂,它還可以是挑戰
■ 通俗的反諷小說:逼我們承認自己也愛看刺激的、情緒化的東西
讀者在翻頁的同時,也在三種世界之間切換,體驗創作者的憤怒、無奈、妥協與反擊。
這不只是一部小說,更是一場對文學市場與讀者心理的雙重審問。
▌讀後反思: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故事?
讀完後,我心裡有三個問題揮之不去:
1. 我們喜歡的故事,是因為它們真實,還是因為它們符合我們的期待?
2. 出版市場決定了什麼能被看見?還是我們的選擇形塑了市場?
3. 創作者該堅持理想,還是先活下去?如果是你,你會繼續寫沒人買的理想小說,還是妥協寫大眾喜愛的小說,讓生活有保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