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穩定的供應鏈只是幻覺,全球化早已變質!《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深入世界各個角落幕後,全面檢視這條被奉為效率奇蹟的供應鏈,其實建構在壟斷與剝削之上。
在疫情爆發、晶片短缺、港口癱瘓、勞工罷工的幾年裡,這幾年「缺貨」成為全球經濟最常見的現象。從口罩、雞蛋、奶粉,到汽車晶片與電腦主機板,全世界似乎都在面臨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什麼都買不到?
「缺貨題材」也讓很多具備想像空間與真實遇到缺貨困局的產品價格水漲船高,推升了物價的上漲,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在《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這本書中,透過記者的敏銳與實地調查,將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層層剖開,揭露出全球化運作背後的結構性矛盾——供應鏈的極致效率,其實建築在極度的脆弱之上?
一、從豐田到麥肯錫:「精實生產」如何變成全球風險
我認為書中最具啟發性的部分之一,是對「及時生產」(Just-In-Time, JIT)體系的回顧。這個起源於日本豐田汽車的革命性概念,曾被奉為提升企業效率的聖經。企業被教導不要囤貨、不要浪費倉儲空間、不要留人力冗員——一切都要「剛剛好」。
然而,當全球各產業都採納這樣的邏輯,當麥肯錫等顧問公司將「精實」推向極端,供應鏈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緩衝、沒有備案的系統。這種制度在平時運轉流暢,但一旦遇到疫情、戰爭或自然災害,整個世界就會同時陷入「短缺」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古德曼透過受訪的麥肯錫顧問克努・阿里克的一句話,道盡整個問題的核心:「我們做過頭了。就設計面而言,這套系統不太有韌性。」
二、從川普關稅戰到台積電赴美:地緣政治下的供應鏈重組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是全球供應鏈如何被地緣政治重塑。川普執政期間發動的關稅戰,表面上是為了「美國製造」與貿易再平衡,但實際上背後的邏輯,是供應鏈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合體化。
作者指出,當疫情讓美國連口罩與呼吸器都無法自給,當烏俄戰爭威脅能源與糧食供應,全球化的信任體系被徹底打破。
供應鏈不再只是企業效率的問題,而成為國家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要逼迫台積電赴美設廠、日本重啟造船業、歐洲推動「戰略自主」,都是在同一邏輯下進行:去風險化(De-risking)全球化。
三、從效率神話到安全現實:全球化的再定義
古德曼以深刻的新聞筆法揭示,我們長久以來誤信的一個神話:只要全球分工,人人都能受益。但實際上,過度追求效率讓全球供應鏈變成一條被少數巨頭壟斷、建立在低薪與壓榨上的不公平體系。
無論是美國的卡車司機、越南的製鞋工、還是中國的組裝線員工,都是這個體系中的「隱形成本」。
當我們在網購下一筆訂單時,以為便利是理所當然的,但那個「按下結帳鍵」的瞬間,牽動的是遍佈全球的能源、運輸、金融與勞動體系。而當這個體系的任一環節崩潰,我們便會發現:穩定,其實只是幻覺。
四、給台灣的啟示:在全球重組中找到定位
作為全球化的關鍵參與者,台灣更應從這本書得到啟示。從晶片代工到半導體供應鏈,台灣正站在「全球化 2.0」與「去風險化」的交叉口。
當世界從效率轉向韌性、從成本轉向安全,台灣如何在這波供應鏈重組中找回主導權?
古德曼提醒我們,供應鏈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國家戰略議題。這對台灣而言,不僅是挑戰,更是機會——重新定義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
五、總結:全球化的幻象,終將回歸現實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並不是一本悲觀的書,而是一部警醒之作!
它讓我們明白,當效率被神化、當成本壓低到極致,世界的運轉就會失去安全邊界。古德曼的文字既冷靜又充滿力量,他提醒我們:真正的進步,不是讓供應鏈更快,而是讓它更穩。
這本書不僅適合對經濟、政治、貿易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更值得每一位生活在這個全球互聯時代的人細細品味。因為我們終將發現,「缺貨」並非一場突發事件,而是全球化長期失衡的結果。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