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帝國那些人》:揭開科技烏托邦的墮落真相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社群帝國那些人》:揭開科技烏托邦的墮落真相

《社群帝國那些人》:揭開科技烏托邦的墮落真相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莎拉.溫-威廉絲曾經位處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社群帝國—— Facebook/Meta 的核心。她將透過其經歷,以扣人心弦且充滿黑色幽默的敘述方式,講述幾個人漫不經心地將世界握在手中的故事,揭露這家科技巨頭之中真正發生的內幕。

《社群帝國那些人》書中作者以自身參與、目擊並反思的觀點,描述社群媒體帝國透過理想驅動、連接願景,逐步轉為「增長至上、權力優先、貪婪成性」,並揭露了全球擴張、政策游說、數據利用等方面的實際運作,對於民主、社會、隱私與權力結構產生危害。

標題「社群帝國那些人:權力、貪婪,及迷失的夢想」點出三大面向,一是「權力」(如何透過平台、演算法及數據取得影響力);二是「貪婪」(增長邏輯、市場擴張與經濟利益驅動的結果);三是「迷失夢想」(促進公共利益的理想如何被侵蝕)。

▌權力數據、演算法與全球化影響力

作者提醒讀者社群媒體帝國並非只是「關係連結」的善意工具,而是全球層面形成新的權力結構,藉由「控制演算、掌握數據、設計規則」,使得平台有能力影響個人行為、塑造輿論、甚至介入國家政治。

Wynn-Williams 描述平台內部如何為了市場擴展與監管規避,選擇進入高風險市場,例如韓國、緬甸、印度等國家,並對當地政府或軍政勢力產生影響。

透過各種案例,指出當平台無視對弱勢社群,包含羅興亞人等少數族群造成迫害,權力便從「連接人類」轉向「操控擴大」。

這點與目前研究社群平台政治影響力的著作呼應,例如《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中對監控資本主義剖析。平台是主動建構權力邊界,絕非被動中立,此書正補充了從「政策內部」視角所見的實務細節。

▌貪婪──增長優先的文化與經濟動機

作者以關鍵詞「貪婪」並非是指個人貪圖財富,而是指整個企業文化及商業邏輯,運用無止境的使用者擴張,輔以演算法優化並增加停留頻率,最終挖掘資料以提升廣告收益。

Wynn-Williams 在書中多次點出,公司決策遭到「增長至上」宰制,使得社會倫理責任被邊緣化。這種文化體現作為一種「工具社群」,我們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數據點、廣告版位、演算法優化的祭品。

讀者的使用習慣或文化,可能已被平台模式化、演算法化,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變現,Wynn-Williams 描述面對這種文化,內部政策部門的理想者經常處於邊緣位置,或者最終被迫妥協。這種「貪婪文化」也暗示平台與資本、市場、監管之間的三方角力,當監管滯後、使用者並不知情利潤可觀,增長成為唯一目標,倫理層次可有可無。

作者提醒我們,貪婪不單只是「少數人做壞事」,而是整個系統運作的結果。

▌迷失的夢想:從理想到現實的轉折

書中提及「迷失夢想」,是作者最具情感張力的主軸線。Wynn-Williams 原本認為「科技能促進世界連接、民主參與、資訊共享」,卻因目擊平台如何在全球擴張中背棄理想,最後開始追求市場霸權,並對自我本身與整個系統產生質疑。

這個改變不只是科技公司的人設翻轉,更是一場理想破碎的內心旅程。

作者從理想工作者變為監控者、從倡議者變為旁聽者、從增長驅動者變為倫理旁觀者,這種「社群理想 → 權力結構 → 個人失望」的連續演變,成為本書最具識別度與震撼力的部分。這種變化也與《 Instagram 崛起的內幕與代價》相同,對於平台文化、商業模式、資本主義等發生裂解,在夢想被技術與資本吞噬之間產生共鳴。

▌因應之道:從個人、組織到社會建議

我們面對《社群帝國那些人》所揭示的數位殘酷,必須從個人到制度重新校準整個社群生態的權力結構。

  ■  第一點:個人層面需培養數位主權與媒體識讀

了解自己不只是「使用者」,也是被分析的「數位資產」,必須主動限制資訊分享及平台依附,培養可以辨識演算法的偏見與操控的能力。

  ■  第二點:企業組織要在成長指標之外建立倫理準則與社會影響評估機制

「增長」不再只是唯一目的,賦予內部政策單位真正的決策權,而非透過上市上櫃進行道德粉飾。

  ■  第三點:制度與社會層面需以公民教育與跨國監管作為核心

積極推動數位素養、強化隱私立法、建立跨境資料監管體系,避免科技以演算法之名進行壟斷。

當個人覺醒、企業自律、政府監管三者並行,社群帝國的「權力、貪婪與迷失」才能被重新定位為「透明、責任與重生」,而你我也方能在科技的洪流中,找回那份被遺忘的自由意志。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社交韌性時代來臨──從「閒聊力」到心理免疫力的核心訓練
►延伸閱讀:一頁紙的力量:從簡化到深耕的管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