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遺忘的校園陰影:從《白牆與粉筆灰》看台南白色恐怖的真實現場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那些被遺忘的校園陰影:從《白牆與粉筆灰》看台南白色恐怖的真實現場

那些被遺忘的校園陰影:從《白牆與粉筆灰》看台南白色恐怖的真實現場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你所就讀的母校,可能曾經有學生或老師因一句話而消失。這些歷史,曾在臺灣的校園裡上演,卻鮮少有人提起‧‧‧‧‧‧

本書講述台南二十間校園、三十則在其中發生的白色恐怖案件,其中從國小到大學,並且從學生到教師都有,就連在職進修的工人族群也在其中。事件範圍極廣,幾乎遍佈了現今台南市的各處。於本書末頁還附上了校園篇的故事地圖,讓對台南地理與行政區劃不熟的讀者,也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發生地點。

書中除了這些案件之外,還在前面兩章說明了白色恐怖案件的類型、保防系統與思想案件與判決原則的演變歷程。這些有助於讀者掌握時代背景,並更能深刻理解這些案件。同時從案件的發生過程中,能夠呈現出白色恐怖時期典型的逮捕過程。

這種過程並非僅是官方與嫌犯的對立那麼單純,還牽扯了嫌犯家屬、嫌疑犯的學生等等,甚至連不在台灣的人,都可以成為指控來臨的因素。本書對於這些有進行深入淺出的敘述,使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整個歷程。

▌那些課本沒教的歷史

除了敘述案件內容之外,還在案件間附上了案卷的照片、自白書,或是畫像等等。可說是內容相當豐富,對於這些人可以更加感同身受。

從案件中可以看出部分受害者是無辜,甚至自己就是調查局的人。也有些人可能只是在大陸與某人互動,或是加入與共產黨相關的組織,沒有通報就被抓捕。但確實部分與共產黨有聯繫,屬於外圍組織。即便如此,搜查過程仍違反人權,程序上也存在重大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立場雖偏向批判,但用詞間帶有明顯的譴責意味,某些部分甚至可以說顯得「煽情」,有著很明確的立場。出於這點,在閱讀時必須謹慎;可即便如此,本書出於使用大量案卷與資料,因此內容仍然有著可信度與參考性。整體來看,文風通俗易懂,顯然是面向大眾讀者的著作。但在閱讀時,要謹慎注意作者想傳達的訊息中,是否帶特地意圖。

而在敘述案件當事人與經過時,雖然佔了許多內容,但也因此將視角擴及到家屬身上,筆者認為這是值得注意的。如書中一開始所述,許多研究者已經意識到,白色恐怖受害者不僅是被逮捕的人,他們的家屬經歷的創傷,以及「匪諜家屬」的標籤,都會使生涯受到影響。這是值得關注的研究面向,白色恐怖不只是案件的數量,還應該擴及至受到影響的數代人才對。而本書確實在部分案件的結尾,簡要說明這些犯人家屬後續的發展,和遇到的困難。

▌當政治案件進入校園

雖然開頭談論了台灣白色恐怖的案件數量的由來與謠傳,但主要內容仍集中於在敘述白色恐怖時的校園案件,在論述部分偏少。而且在挑選案件上,雖然有陳述選取標準,會平均挑選不同類型、教育機構與地區,但也僅此而已,沒有繼續說明若有相同條件,會如何選擇。只有於前言中提到,會挑選流傳「似是而非」說法的案件,可是這標準仍然不夠清晰。筆者推測,作者是想要以這些案件,讓研究者或普通讀者,能以此作為出發點,來進行更深層的了解。因此,本書要當作單純的故事書,或者進一步探索的敲門磚皆可行。

同樣在前言中,作者有提到台灣政治案件的規模與組成比例的變化,包括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比例,以及傾左或台獨案件的變化等面向。但本書的重點不在這方面,相對而言篇幅偏短。但若是希望從本書介紹的三十個案例出發,可以參考前言部分,或許能找到能夠延伸的線索與前進方向。


全文經 歷史基督徒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為你好」的時代已經過了:讀《從孩子出發的大人練習課》
►延伸閱讀:課本是知識清單還是思考地圖?《公民老師幫你撕課本》重新反思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