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讀完黃惠如老師的《慢捨離》,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整理」這件事,也可以不焦慮、不戰鬥,而是有條理、有節奏、有計畫的慢慢進行。
過去的我總把整理想成一場硬仗,要預留整個周末、一鼓作氣才行。但到了放假日,總是又有更想做也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整理就一次次地無限延期。這本書讓我重新理解了「整理」的本質,它不是一個任務,而是一種能融入日常的生活習慣。
▌雜亂讓你的生活失衡
作者指出,雜亂不只是空間的問題,它其實在一點一滴侵蝕我們對家的感受。
當家裡被過多物品淹沒,心也會變得煩躁、難以安穩。她引用研究指出,人在雜亂的環境中會傾向吃下更多卡路里、對飲食失去控制,也就是說,「亂」會讓我們連生活的秩序都失衡。
原來整理不只是外在的整潔,更是一種心理衛生。當空間乾淨、視覺舒適時,腦袋也更容易平靜。
書中還提到「破窗效應」這個有趣的概念:一棟大樓若一扇窗戶破了、卻久久沒修,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窗戶被打破,並引來偷竊與破壞。因為「破窗」象徵著縱容與無序,當我們放任一個小雜亂存在,它就會吸引更多雜亂。我讀到這裡心裡微微一震,原來桌上的一疊廢紙、地上的一袋衣服、一箱待處理的空瓶,不只是亂,而是提醒我:「雜亂會繁殖。」
整理不是為了漂亮,而是為了維持對生活的主導權。
▌從「斷捨離」到「慢捨離」
我們都聽過「斷捨離」,那是一種強調快狠準的清理哲學,迅速判斷物品去留,該斷就斷、該丟就丟。而《慢捨離》主張的則是另一種態度:允許自己捨不得。接受自己快不了,其實就是捨離的開始。
整潔不需要一蹴可幾,而是一點點地慢慢丟、一天天地練習,不再執迷一步到位,只要在前進,就算慢也沒關係。
書中引用了龜兔賽跑的故事,提出了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烏龜的穩步與堅持固然值得學習,但卻很少人強調,兔子其實也到達了終點,牠或許慢了,卻依然完成了比賽。而人生並沒有真正的競賽,我們其實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走,不必依循別人期待的速度。
讀到這裡我頓時恍然大悟,很多時候我們都因為許多事做得不夠好而對自己感到挫折,但問題是,那個「不夠好」是由誰定義的呢?只要仍在往目標邁進,慢一點又何妨呢?慢捨離並非一次性活動,而是透過調整心態、生活,養成新習慣。
▌慢捨離的具體實踐
書中最打動我的,是它既談心,也談方法。例如「也許箱」允許我們將猶豫不決的東西暫時放進箱子裡,避免陷入「三十分鐘在整理、三小時在回憶」的泥沼;「15 分鐘整理法」鼓勵我們每天只花一小段時間整理,不多不少,15 分鐘就停止,不再幻想「有空再大掃除」的假日奇蹟。
作者強調,整理不需要完美,只要能看見一點點進步,就是成功。從小勝利開始,從一個抽屜、一個角落、一張桌面開始,視覺的清爽會帶來真實的回饋,也會逐漸建立自信。
▌「捨不得」的理由
書中也列舉了許多讓人難以捨棄的東西,例如禮物、紀念品、昂貴卻不實用的東西、與個人成就相關的物品。要時刻提醒自己,禮物的意義在於送禮人的心意,而不是物品本身;而讓你閃亮的是現在正在努力的自己,不是過去那些曾經代表榮耀的東西。
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以防萬一」心態,因為真的心有戚戚焉啊!我們總是會因為很多個「萬一」而堅持保留物品,但現實是,一年、兩年、三年、五年過去了,這些「萬一」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以為自己在為未來做準備,其實只是被恐懼綁架。有時候最需要放下的,不是物品,而是那個「我可能會後悔」的念頭。
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我們保留了什麼東西,而是我們如何活。珍惜現在、珍惜空間,用它們來實現自我,而不是儲藏不再需要的羈絆。
另外,書中提到的「死亡整理」概念讓我久久無法忘懷,若我們不主動整理,身後留下的東西終將變成別人的負擔,而真正的愛,是在還能行動時,為他人減輕麻煩。
原來「整理」不是失去,而是溫柔地與過去告別。
▌我與那個包包
我也想到自己的一個故事,曾經有朋友送了我一個包包,很好看也很乾淨,我也沒有不喜歡,但我就是沒有習慣去背它,因為我早已有慣用的包包,而它就這樣在櫃子裡待了三年以上。以前我總覺得「丟掉好浪費」,硬要送給同事也不太對,但看完《慢捨離》,我決定給它一個交代。
我遵循書裡的精神「不要求一次到位,一點點改變也是進步。」
第一天,我只是把儲藏櫃的門打開,讓從不見天日的包包透透氣;第二天,我把包包拿出來放在茶几上;第三天,我加入了臉書的二手物交流社團;第四天,我拍了包包的照片;第五天,我貼出二手包包送出的貼文。就這樣,我終於讓那個包包重新流動了。
那一刻我發現,整理的關鍵不是「要丟什麼」,而是「什麼值得繼續留在我的生活裡」。
▌讓生活重新呼吸
《慢捨離》不只教人如何收納,它其實在教我們如何生活。
學會「接受自己做不到完美」。真正的豐盛,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能自在生活、輕盈前行的那一刻。慢捨離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每一次放手都不是損失,而是讓家、讓心,重新找到呼吸的節奏。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