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吳明益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是一棵集結眾人之心的巨樹。
骨幹當然是擔任繪圖與發想故事的吳明益,但在發芽的過程中,不停有許多人來幫忙澆水灌溉,有的人提供作畫訣竅,有的人解答生態議題,正是有大家一點一滴的參與,讓這本書順利茁壯,最後開枝散葉落到讀者的手上,閱讀的同時,竟也在我心中種下新的種子,讓這個故事成為一片沃土,長出更多無限可能。
▌抗爭可以失敗,但卻不能被遺忘
故事是有力量的。
吳明益在後記寫到:「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流傳下來的故事,將成為後人依循的典範,只要說的夠多、夠久、夠遠,故事也會成為「事實」,進而改變事實。這是所有愛這片土地的人,最不希望遇見的將來。抗爭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遺忘,更不可以被取代,成為被他人挪用的資產。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是吳明益小說《海風酒店》的延伸作品,但沒有讀過《海風酒店》的讀者也不必擔心,這本書完全是獨立的故事,單獨看也能盡情投入其中(當然讀過後沈浸感會更好)。故事描述女孩有天意外聽得懂巨人與動物語言後,想守護他們避免被水泥廠侵蝕,她同村民一起抗爭,她創作《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圖畫故事書,她要阻止胡說變成真實。
而我相信她的真實。
故事告訴我們,女孩是因為咀嚼「巨人之心」,開始聽懂巨人語與動物的心聲,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鮮少研究生態的我一時沒有意會過來,單純認為這是某種魔法,直到後來偶然參加尋找飛鼠的社團,導覽員在介紹時突然傳來一陣蟬鳴,他立刻興奮地告訴大家「這是蟬被鳥抓走時發出的求救聲!」,那一刻我突然驚覺,只要有心,人是能聽懂大自然的低語與號泣,在我耳裡只是再普通不過的蟬鳴,竟是如此有生命力,而了解這股生命力的人們,又是多麽努力在守護環境。
▲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新書試閱圖 1
▌一次不該存在的告別
若是沒有靠近自然,我不會懂這一切有多麽得來不易。
故事中的女孩看過了巨人的頭、巨人的肩膀,認識了北方來的鳥以及三隻腳的食蟹獴,情感的牽引使她從旁觀者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無奈相遇即是結束的開端,她還來不及參與過往,就要迎接告別。
告別不傷感,告別在自然中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這並不是自然的決定,而是人為的因素,孕育這場不該存在的告別。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中也一再重演,幸運的是,有許多團體為了避免這些非必要的告別,願意投入社會運動,儘管在別人眼中也許很傻,他們仍試圖釋放自己與生態的吶喊,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其實與你我都有關的權益。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土地的故事,我想,還好有人記錄他們的故事。
▲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新書試閱圖 2
吳明益長期以筆為鋤,一筆一劃耕織台灣的人事物,這次他用畫面說故事,這點與觀看小說的體驗截然不同,你會透過圖畫(或是他稱之為「劇照」)直接進入他所建構的世界,但這並不表示想像力也一起被定型,相反地,反而從他描繪栩栩如生的動物中激發好奇,你開始想知道白腹秧雞的真實樣貌,你開始在意大白鷺從哪來又要往哪裡去,你甚至開始期待有一天能親眼看見食蟹獴。
圖畫故事書賦予你對真實的想像,越是靠近越是想挖掘背後的故事,儘管真實不代表就有完美結局,甚至可能會有難受的一面,但你並不在乎,你知道故事的真諦是要有人聆聽,有人討論,有人從中學習不再發生下一個悲傷的故事,有人提起故事時不再只有悲傷的情緒。
▌土地的聲音需要被持續傳遞
故事接近尾聲時,在那個暴風雨即將襲來的夜晚,巨人與動物們異口同聲地對女孩說:「那妳就一直一直講下去吧!」,這句話成為女孩的動力,儘管不久的將來,女孩與族人抗爭失敗,她也沒有就此氣餒,而是透過創作繪本與成為導覽員,繼續傳遞屬於這片土地的真實聲音,就如同其他抗爭團體一樣,找到其他讓愛流傳的方式。
▲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新書試閱圖 3
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閱讀,我知道再怎麼樣也無法感同身受族人們經歷的故事,但透過閱讀,讓守護土地的精神永生,或許就是書裡巨人無法理解的「永遠」吧!
本文作者為 栗子燒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