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完美對象,其實只是另一個自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你以為的完美對象,其實只是另一個自己?

你以為的完美對象,其實只是另一個自己?

Photo by Septian simon on Unsplash

若要排名我最喜歡的電影,《寂寞拍賣師》絕對可以列入前十名!
老實說,第一次看完這部片時心情滿差的,覺得整顆心像是被人重重地打了一拳,有點像當你都已經跪倒在地時,導演還要補你幾腳,讓你蜷曲在地上,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看這部片,儘管如此,我還是重看了三遍,並且大力推廣給周遭的人,難道是因為我很壞覺得「不能只有我受傷」嗎?不,電影虐我千百遍,我對電影如初戀,會讓我這麼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莫過於,它就是在講戀愛的美好與苦澀。

故事敘述一名從沒談過感情的老拍賣師,受到一位神秘的年輕女賣家的委託,請他為自己的舊房子與文物進行拍賣估價,然而,這位女賣家卻遲遲不露面,僅以電話跟他聯繫,相處一陣子後老拍賣師才知道,原來女賣家因為心理陰影一直不敢踏出宅邸,她已經好久沒有與人面對面交流過了,隨著兩人的頻繁相處,老拍賣師也逐漸被女賣家的脆弱纖細吸引,日久生情,兩人最終順利墜入愛河……

劇情的發展當然沒有那麼單純,不看到最後永遠猜不到結尾,這邊就先賣個關子,留給各位自行欣賞。

不過,無庸置疑地,人不論到了幾歲,遇到愛情時依舊像個孩子,在工作上能表現的帥氣,在戀人面前卻笨拙。陷入一段感情時,我們會不自覺地變得幼稚,變得不安,愛,會讓我們變得不像原本的自己,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在我們心中引起巨大的波瀾,愛所帶來的這股力量,雖然有時會讓我們做出懊惱的行為,但大多時候卻是帶給我們生活下去的動力。

正因為愛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更令人好奇為什麼在芸芸眾生中,會是「那個人」才能讓我們有這種感受,而又是為什麼,當初的激情到最後會被時間磨成無情,使兩人從相戀走到相別?

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男性會無意識地追尋心目中完美形象的女子,那靈魂女子被稱為「阿尼瑪」。阿尼瑪是充滿靈性的,男人容易因為她的美好而對她一見鍾情,認為她擁有自己缺乏的特質,並願意與她談場奮不顧身的戀愛。事實上,阿尼瑪是男人以期望投射而成的幻象,他們將自己靈魂缺失的陰性特質加諸於女人身上,希望能讓自己完整。榮格認為,每個人的心靈皆有陽性與陰性的特質,只是在社會的規範下,男性無意識地將陰性特質埋藏,企圖表現出陽性的一面,因此陰性特質便轉化成阿尼瑪,那個令他渴求的靈魂意象。

因此,當男人碰到生命中的阿尼瑪時,他會無可救藥地陷入熱戀,將自己的內在幻想投射到對方身上,但是,當日子過久了,生活被柴米油鹽醬醋茶占滿,或是戀人的表現與他期望不符,他們便越發清醒,感情的慾火也逐漸冷卻,開始爭執不斷。這正是因為男人沒有在乎女人的「個體性」,忽略了她也是個有自主意識的人,並不是他的幻想,也不需要為他的幻想而活。

若男人希望女人能永遠成為他的阿尼瑪,那麼這段感情便是不切實際的。戀人的優點有時在感情中也會變成缺點,例如原先是被他的外放個性吸引,交往後卻開始擔心這點而限制他交友;或是起先受到對方的文靜氣質產生興趣,最後卻覺得他很無聊,這些都是我們的自我投射在作祟,我們誤以為這就是愛,要求對方照著我們理想中的劇本走,然而到頭來,我們最愛的其實是自己。

長久的感情,不外乎就是尊重。真正的愛,會鼓勵對方做自己,欣賞對方的夢想,而不是完全控制對方,認為他只能依附於自己。 —《戀愛中的人》

「愛自己」固然重要,前提是「我」愛自己。
我愛自己生命中的好與壞,我愛自己靈魂的不足與慾望,我坦然負責自己的情緒,我不將理想投射於他人,強迫對方擔起這項責任。我認為,這也是「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他人」的核心意義,當我是獨立完整的個體時,我自然也會將我的對象視為獨立的成熟體。長期研究榮格學說的美國分析師羅伯特,在《戀愛中的人》就寫到,他認為能長久的感情,不外乎就是尊重。真正的愛,會鼓勵對方做自己,欣賞對方的夢想,而不是完全控制對方,認為他只能依附於自己。

羅伯特在書中也提出一詞「攪拌燕麥片的愛」,意指愛就是願意共度平凡的人生,攪燕麥片這個動作不起眼也不刺激,但它象徵接納單純的日子。我們生活中絕大時刻都平淡無奇,不會像八點檔那樣隨時都有大事件發生,正因如此,每件事都是最重要的小事,我們一起生活,一起感受四季的變化,我們願意為對方付出,就算只是跌跌撞為對方買一杯果汁,有著包容心的愛都能讓這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讀完《戀愛中的人》後,我才開始明白「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意思:我並非得要從你身上得到回饋,我的愛是完整的,你也沒有那失落的一角,一切付出皆是我心甘情願,我已無須將理想投射於你,我愛的,就只是純粹完整的「你」。

►相關書籍:心靈工坊《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羅伯特‧強森 著

戀愛中的人_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