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其實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焦慮,其實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焦慮,其實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Photo by Hello I'm Nik on Unsplash

長大的過程中有太多受傷的痕跡,只是我從來沒有發覺,也沒有大人看見。

這些精神病症是打從我出生的家庭環境影響、國小到高中的人際互動過程,以及接收到的社會眼光與壓力等,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決定了我會長成什麼樣的人。儘管這些症狀帶有先天遺傳,但更多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我們能透過有意識地覺察與分析,更清楚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事件,而非歸咎於運氣或其他莫名的因素,只能任由焦慮掌控。

焦慮的感受總是被壓抑入潛意識,掌控了我們的性格,然後,焦慮變成一種慢性疾病,充斥在我們每一個想法與行為中,直到某個壓力爆表的時刻,引發成嚴重的精神病症。

我們的焦慮情緒與形式,大多是從與人相處的學習而來。而家庭作為我們第一個人我互動的場域,也具有最深層、最廣泛的影響。尤其主要照顧者對仍是孩童的我們、對其他人的情緒和行為,以及對無常生活的態度,會被孩童潛移默化地融入他的心智,成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再透過外在事件的誘發,將那些主要照顧者的反應給表現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部分是焦慮心理書籍經常略過,但卻重要到無法忽視,那就是我們的社會文化與經濟體系。這些大環境因素決定了多數人會用什麼眼光看待我們,也當然影響了我們的父母輩如何接收後再灌輸給我們。

這是一本從我自身經驗出發,加入眾多在生活中、諮商中第一手觀察到的現象,描繪焦慮和強迫徵狀的深層意涵。最後,回到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聯,了解一個人如何被對待,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重新整合這些經驗。

以我自己為例,就是我如何從遠離人群、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胃食道逆流、喉嚨灼燒、難以喘氣,種種的黑色深淵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過程。這是我重新成為一個人,然後再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的經驗談。

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說變就變的,也不是成為了就一直是那個樣子。

生活有很多的苦難,需要不斷地克服、不斷地解開看似死結之處,結果你發現它仍是死結,只好想辦法接受它。

接受,是一件更困難的事。

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太多事情難以接受了,不管是症狀本身難以接受(每天重複強迫行為八到十二個小時),或是當初的我還無力承受(被嚴重精神疾病的家人所擾、被重要他人批評不配當人),都引發我嚴重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很難用焦慮或憂鬱來概括。如果說只是焦慮或憂鬱,那可能還好處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焦慮或憂鬱都不是用一個病名就能說完,那是由家庭、友誼、愛情、自我價值等等的否定匯聚而成。

後續的章節中,我將談到這些症狀的樣貌、焦慮轉變成慢性焦慮與各種精神病症的過程,以及它們更深層的內涵。

唯有知道我們為何被困住,且在重蹈覆轍時,提醒自己別又掉入死胡同,也才會記得循著逃生路線走出來──當然,這一切肯定不輕鬆。

因此在本書中,第一章會從最顯而易見的關係焦慮、職場焦慮、金錢焦慮談起,論及焦慮衍生出的精神疾病。第二章將焦慮拆解,瞧瞧裡頭的完美主義與災難化思考,且一路分析推回至孩童時期的幻想,以及與父母相處時的關係焦慮。第三章則是從拆開的焦慮裡,找出可以重新組裝與修復的成分,讓你敏感於自己的焦慮,也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

其中,我也會以自己的經驗作為例子,呈現出主觀意識中的焦慮樣貌。這與我的心理治療觀點一致──心理師並非只是冰冷的旁觀者,而是富有真實情感的同行者。心理師也會哭笑,也會焦慮擔憂恐懼。再多的理論也敵不過現實情感的打擊,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讓生活不那麼痛苦,甚至,有時能與它們和平共處。

冀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帶給同樣敏感不安的人更多沉澱與思考。

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慢性焦慮:焦慮, 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延伸閱讀:《萬物皆有裂縫》:那正是我們獨一無二的證明
►延伸閱讀:今天過的好嗎?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總需要一些人生指南
►相關書籍:寶瓶文化《慢性焦慮:焦慮, 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莊博安 著

開根好_慢性焦慮_莊博安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