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際失衡中找回主導權?從「立下界限」開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如何在人際失衡中找回主導權?從「立下界限」開始

如何在人際失衡中找回主導權?從「立下界限」開始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你是否常常害怕拒絕別人、擔心做得不夠、習慣過度負責?你的人生是否被強勢的父母、任性的伴侶、愛指使的同事支配了?那些看似「善意」的控制、理所當然的期待、說你「太敏感」的人,正一點一滴地耗損你的身心能量。

成年以後,我深信「只有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才知道是否快樂」,因為社會化後的我們,不免迎合他人的喜好、滿足社會以及家人和親友的期待,這種行爲時而帶來成就感、依附感及安全的假象,但不少的時候,它也是一種精神內耗,就像電腦裡不知不覺拖垮速度的背景程式,它們吃掉的記憶體,讓我們對於自身情感的掌握變得緩慢遲鈍。

只有夜深人靜,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時,我們才看得見自己。《立下界限》的主要概念,便是找回自己的情緒,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在主動或被動的人際關係失衡中,重新找回平衡。

▌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人際問題

作者蘇絢慧博士的《立下界限》用 10 項人際關係界限失守的現象,讓讀者可以自我審視在線下的人際關係中,是否出現不健康的內耗現象。在章節式的介紹中,我發現有些現象是我認為「不可思議」的:例如自我犧牲、過度討好,為何有人會讓自己陷入這種人際陷阱之中?但相對地,讀者也想必會在一些文字裡,看見自己現在或過去的影子,好比過度努力、欲展現自我存在價值的內疚心態。

因此,我發現失守的人際關係其實不若我過去以為生活水平較差、自信心較低的「絕對弱勢者」身上才會發生,事實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相對弱勢」的關係之中,例如對於曖昧對象予取予求卻無法開口說不、對於職場霸凌卻不知畫下界限而獨自受傷,甚至,根據《立下界限》的描述,偶有時候,我們也許才是關係裡「佔便宜」的那個人。

簡言之,人際關係的界限失衡,並不是特例,也不唯獨在少數人身上發生,就好比感冒病毒,一直浮沉在我們生活的空氣之中,在狀況不好,或缺乏特定抗體的時候,就有可能染上。而本書的目的,則像鍛鍊我們內心的免疫系統,在遇到有毒或不健康的關係時,有能力畫下界限、挺身說不。

▌先找到自己,再來適應環境

作者生動的列舉童話繪本、鬼滅之刃等例子,讓我們看見執著的情緒會如何演變成災難。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得寸進尺」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存在的商業環境,不也就是想方設法的讓對方心甘情願、永無止境的花費更多的錢嗎?這也不禁讓我思考,為何人際關係的界限越來越難劃清?並且在當代受到憂鬱、壓抑情緒所困擾的人越來越多?

科技日益發達後,人們之間的屏障被毫無延遲的網路環境給消除,我們的心理狀態更呼應著現存的社會模式,就好比串流平台、網路空間的訂閱制,透過每個月少量但長期下來可觀的成本逼著我們心甘情願地付錢,又或者「自帶濾鏡」的社群平台,讓每個人分享自己「美好的」物質生活,並且透過演算法推波助瀾,讓我們對於被關注的渴望、對於物質的追求無限放大。

而不僅是「看似美好」的物質與情緒,在網路上充斥著惡意攻擊的言論、刻意製造仇恨的內容,也在魅惑著我們放下心靈的界限,從與之交涉的那一刻起,便是張開雙臂歡迎加害者登門入座,更令人擔心的是,永無止境的訂閱制似乎代表著我們無法擺脫的依賴、社群平台上的關注與惡意言論都會有「流量紅利」,於是成了令人焦慮的惡性循環,人類適應環境的本性,卻成了滿足別人需求卻忽略自我的陷阱。

蘇絢慧博士告訴讀者,應將把焦點重新轉向「自己」,並且透過一些自我覺察的練習,像是與自己對話的同時找回力量。而當然,這並不是如此容易,《立下界限》除了點出問題的根源之外,它提出簡易方法讓讀者練習。

▌內心平靜,才能溫柔堅定

「我快樂嗎?」

這個問題時常出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閱讀本書時也不時出現。它的答案永遠只有提問的人心知肚明,而它的本質,在《立下界限》中卻有明確的答案,那是了解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自己」,而不是滿足他人所需,或者成為他人情緒宣洩、情感依附的載體。

我們都有機會成為更成熟的自己,儘管網路、生活、職場以及人際關係中仍免不了偶爾陷入混亂,但風雨中,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誠品線上

►延伸閱讀:蘇絢慧:別讓他人的得寸進尺,成為自己被「軟土深掘」的理由
►延伸閱讀:親愛的你,看似平靜的外表下,真的一切都沒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