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
特別喜歡閱讀繪本,傳達的核心清晰又動人,因為是給孩子看的,質地特別溫柔,在會心一笑時也能更好的接收作者想表達的意涵。這一本《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非常生動地帶出每個孩子,抑或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經歷過的場景。
▲ 圖片來源:Poka 提供
讓我想起國小時,其他年級裡有一對白化症的姊弟,那時我們總非常好奇他們為什麼長得跟我們差異如此大?曾一度以為是混血兒,又隱約感覺哪裡不同,每次都會不由自主地把焦點放在他們身上。
而當時學校裡另外也有一名軟骨發育不全症(俗稱侏儒症)的同學,當時幾次在操場遇見,也總是忍不住想靠過去,很想理解為什麼他會和我們如此不同?只是我從來也沒像這本書的其他孩子們這樣「大方地」詢問。
▌難以隱藏的「好奇心」
或許,我們天生都對「不一樣」、特殊的人們感到好奇,有些孩子會如這繪本裡的其他小孩緊追著詢問,而有些孩子則可能只是回過頭問父母,又或者偷偷在內心感到疑惑。若您有一個總是會好奇他人特殊狀況的孩子,甚至曾因孩子大聲叩問感到困擾或不好意思時,比如我的孩子曾經在很小的時候指著一個禿頭大叔,大聲地問出:媽媽,為什麼那個人沒有頭髮。
那麼,真的非常推薦帶著孩子看這一本書,除了故事的狀況外,也能一邊讓孩子理解這世界上的人們本來有著各種各式各樣的面貌,面對我們不曾接觸過的,可以更平穩地來跟父母或其他認識的大人詢問,而不是直接大聲的喊出來,或直接跑到對方面前突兀地問。
而在《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這本書中,主角阿步只有一隻腳,在公園玩耍時遇見其他的小朋友好奇詢問,突兀地打斷了他本來樂在其中的遊戲。開始面對眾人詢問:你為什麼只有一隻腳?你的腳被偷走了嗎?那些問題也越來越荒誕離奇,令人哭笑不得。
▲ 圖片來源:Poka 提供
還好阿步面對眾人相當穩定,除了一一回應之外,有些無奈外,還能回頭繼續玩著自己的遊戲,最終和其他的孩子打成一片。
翻到最後,特別喜歡作者的一段話:
孩子的好奇心值得鼓勵,但也必須讓孩子明白:我們不可能認識所有的人,也不需要知道面前的人所有的事。重點是,當見到不認識的人,詢問對方有關個人隱私的問題是不禮貌的。「為什麼呢?」也許孩子會這樣問。
「希望自己是個舉止合宜的人」,這是理由之一。同理心──這才是最重要的!想想看,如果你隨時隨地都必須回應陌生的人問你相同的問題‧‧‧‧‧‧那該有多煩?
如果孩子已經大聲問了直白的問題,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很有可能對方已經遇過無數次類似的情境,自有他們的應對方式(說不定還很幽默)‧‧‧‧‧‧不過,身為大人仍然有責任讓孩子了解:身心障礙人士就像任何人一樣,有他們的生活要過,並不總是有餘暇為人提供解答。
而這些話,其實也完全適用於我們大人在人際關係上。就像其中一段對話讓我很有共鳴的是,當第一個小孩問阿步:「你怎麼會這樣呢?」阿步不想回答。反問她:「你說呢?」小女孩不知道怎麼回答。
繪本裡輕輕地帶到這麼一段過程。讓我想起多年前我母親忽然腦溢血當天過世,我的朋友打電話來,本來是想關心,但或許她過於震驚,劈頭就不停地直說著:「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沒有別的話,當下,我也只能回答她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隨即掛斷了電話。
很多時候我們出於自己的震驚,看見了他人與自己不同,又或者遭遇了什麼重大的傷痛意外,基於人天生的好奇,渴望理解事情發生的成因,無論是出於關心又或者純粹的想知道,確實對方都沒有義務回應我們的叩問。
而這一本輕鬆可愛的繪本,能同時看見兩方的立場,並且整本都是以一種和諧流暢的方式訴說,相信孩子閱讀過後,下一次,當他遇見不一樣的人,或許可以用更多的同理心去平衡好奇,更有耐心、更加溫柔的態度面對其它人的處境,慢慢地也學習和人交流之間的尊重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