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他不為人知或顯現的疾病與困擾。疾病不應該分好、壞等級,也不應該遭受任何的排擠。」—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在還沒接觸到這本書前,我的知識範疇僅限於亞斯伯格、自閉症、過動兒等。並未真正的接觸到 ASD 與 ADHD 這樣的名詞。而過去,僅僅只是聽朋友辛苦的照顧過動兒或者身邊也有一些輕度亞斯伯格的朋友,甚至觀看一些影劇、電影,去描述關於相關心智狀態兒童的世界與視角。我總帶著一種疼惜卻又讚嘆他們的世界如此獨特瑰麗的心情看待。
疼惜,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跟世界大多更傾向要求每一個人順從、一致性,於是,他們的存在就顯得過於鮮明而格格不入,可能在成長過程中被排擠、孤立。
讚嘆,則是因為總能在那些獨特的朋友與孩子身上,收穫到更多獨特的視角跟行為。
▌也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不足
特別喜歡作者在眾生皆有病那一章跟以及針對「為什麼他不能夠跟別人一樣?」提到的,究竟如何界定一樣?並在內文提及「我們很希望自己與他人保持獨特,而對於別人的獨特,我們卻認為稀奇古怪。只要自己未曾遇見過的世界,就很容易帶著異樣的眼光來加以批判。」
▲ 圖片來源:canva
這一整本書其實不厚約 280 多頁,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深感紮實細膩,王意中心理師不虧是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將許多的情境結合,並細膩地針對許多種情況去一一的解說應對方式,除了幫助我們更理解如何去對待 ASD 與 ADHD 之外,也回頭能反思身為家長、老師、以及周遭的陪伴者可以怎麼做?
在這一本書的設計上也十分貼心,將所有的章節目錄劃分得極細,幫助家長或老師在針對當下情況即可以快速去尋找對應的方法參考。
而有許多書中的狀況,其實除了特殊身心障礙的孩子適用外,其實也很適用在一般孩子的教養處理上。比如孩子怎麼說也說不聽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又或者孩子犯錯真的需要板著臉大聲喝斥嗎?
「面對 ASD 需要讓他理解;面對 ADHD ,則是要讓他注意。」──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這本書中,除了讓我們更理解 ASD 與 ADHD 的差異跟需求,也同時提醒了我們身為教養者,很多時候可能太在意、太急著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而陷入自己的情緒中,忍不住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喝斥謾罵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而忽略了本來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若是期望他可以改正錯誤,或者把某些事情做到,是否能夠先在理解孩子的狀況下試著給予空間逐步的讓他去進展。
「當孩子出現共病,只要有 ASD ,一律以 ASD 為優先處理。而 ASD最在乎你與他的關係。」「當他接受你之後,接下來,他對你的建議與要求,相對容易配合。」──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所以身為教養者是否能夠先好好地接納眼前的每個孩子,不先在心裡認為這是一個難教的孩子而先產生抗拒,反而將這些看成是他身上的某一個特質,與孩子相處時,讓自己盡可能地維持穩定的情緒狀態。
如果實在無法維持情緒上的平和,就先暫時讓自己緩一緩,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去思考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樣的狀態。
▲ 圖片來源:canva
在現在資源這麼豐富的時代,除了說道理、責罰、責罵外,是否可以透過遊戲、故事、又或者其他情境式的模擬來幫助孩子達到更好的理解,引導他願意去做那些我們期望他能夠做到的事情呢?我們這些教養者能不能不以權威的心態看待孩子,而是以一種彼此陪伴著對方進步的心態去實驗,去試試看這麼做會不會更好,以一種輕鬆的狀態陪伴,而非逼迫著明明不同特質的孩子,卻要努力達到同一個標準。
▌身為大人的我們都不喜歡被責罵,孩子又何嘗不是?
閱讀這一本雖然是給 ASD 與 ADHD 共病的教養專書,但其中列舉了許多的例子,我想只要是身為人父人母,也都會有非常多的感觸及共鳴,裏頭許多對白與場景,也都會在一般的孩子身上出現。
而我們究竟怎麼去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並且與自己的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也讓孩子可以快樂、健康的成長呢?
我想可以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和孩子先建立良好的關係。藉由溫柔的接納、傾聽孩子、維持溫和的語氣跟態度,以更多的正向引導為主,避免流於情緒上的應對,也避免強硬逼迫孩子要馬上達成標準,先求有、再求好。
以下先列出王意中心理師提出的三點:
1.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關係最重要。
2. 大人保持情緒平穩,以二選一選項,代替強迫、命令與要求。
3. 是需求,而非特權。讓孩子看見自身的亮點。
▲ 圖片來源:Poka 提供
當然,更多細節還有實際情景的應對方式,也非常推薦大家購買這本書閱讀後實際運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