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不是「人生終章」,而是資本主義的補丁延伸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老年不是「人生終章」,而是資本主義的補丁延伸

老年不是「人生終章」,而是資本主義的補丁延伸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在全球邁向高齡之際,未來所有的銀髮族,將何去何從?

杜克大學歷史學者詹姆斯.查佩爾在《黃金年華:面對銀髮族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藉由精緻又充滿政治經濟感的筆法描述,分析當代老年生活的制度塑造 ,乍看以為是給年長者的生活指引,實際是對整個資本主義體系進行深度思考與歷史剖析,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定義「老年」如何從一種自然生命歷程,變成一套經濟管理控制的結果。

這本書的標題沒有顯露政治經濟的題目意識,卻與我們過去熟知的銀髮叢書截然不同,它不溫情也不療癒,甚至不會帶來樂觀,卻又清楚深刻表達,老年不再只是生命中的黃昏,而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延伸戰線。 

▌不是如何老去 是誰定義老去?

查佩爾並未將「老年」視為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政治經濟結構的根本產物,他也列舉現代對於退休、養老金、長照政策的普遍思維,成為二戰後逐漸成形的發展方向。西方政府戰後是以「退休」作為社會安撫機制,將勞動力從年長人口釋放,以此能讓青年就業,透過福利體制將其納入「照顧」與「管理」的社會系統。

查佩爾於《黃金年華》中,切入了政治經濟的全新視角,他延續了對社會議題的不同觀察,探討了國家如何藉由政策操作來改變年老制度的徹底運用,更進一步鞏固了對特定族群的社會地位宰制。這部作品揭示了權力運作的微妙複雜,也讓我們對於老後有了不同想像,這個背後充滿政府機制介入的斧鑿痕跡。 

我們往往將老年視為應當被照護的弱勢對象,但從查佩爾觀點讓人反思,這可能是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加上社會主義的發展產物,福利制度並非從天而降,而是一場政治權力的協商演化。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黃金年華」,不過只是經過精密設計的社會工程。

▌「老年」不再退出舞台 而是資本主義的延伸

《黃金年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在於,它揭露了一個被忽略的現實,我們對於老年生活的各種想像,舉凡退休、悠閒、照護、社區參與等,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一種產業鏈的環節。從保險、健康食品、銀髮行銷、長照產業,以至於「老權」的相關討論,都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市場化的老年」為出發。

這讓我聯想到大衛.哈維在《新自由主義簡史》書中對資本主義的擴張警告,一旦傳統勞動市場趨於飽和,資本就會轉向新的領域,「老年」無疑成為 21 世紀的新殖民地。查佩爾的書中蘊含,美國的退休制度除了鼓勵個人儲蓄投資,同時強化銀髮族群變成金融商品的參與者,甚至是「風險參與」的主軸之一。

某種程度,不再只是「活到老」,而是「買到老」。 

有鑑於此,《黃金年華》與南希.弗雷澤探討社會再生產的批判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指出資本主義不斷掠奪「非商品化」領域,以至包括身體、老年以及照護,甚至毫不掩飾轉化為謀利場域。查佩爾以歷史為鑑,而將轉化的時間軸與制度面勾勒得細緻而深刻,給了讀者對於老後在政府機制面的政策反思。 

▌美國銀髮族群困境 也是全球縮影

查佩爾雖以美國作為探討對象,針對《社會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脈絡作為歷史分析,1935 年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生效,該法設立之前,美國當時沒有社會保障制度。本書雖在探討美國當時的社會變遷,但是這套論述對於其他國家的高齡社會同樣具有啟發,尤其在出生率已到全球倒數第一的臺灣。

以臺灣來看,當前年金改革、青銀共居以及長照 2.0 政策,無不蘊含相關結構問題,臺灣政府推動的各種措施,表面看似「健康延緩」、「活躍老化」、「樂齡生活」,實則也呼應了查佩爾所談的「主體責任」,老年人被鼓勵維持身體與心理的生產力,避免成為「國家負擔」。 

這與美國的退休改革如出一轍,從福利退縮到個人責任,從社會安全到市場機制,老年不再是退出社會的緩衝區域,而是必須持續證明的價值階段。在這樣的現況下,臺灣近年強調「銀髮志工」、「高齡創業」、「第三人生」,其實也正在複製美式資本邏輯,查佩爾的觀點無疑提供了一座東西對照指標。

《黃金年華》解構了我們對老年的溫情想像,查佩爾並不否定年長者的主體性,但他指出當前主流社會的「黃金歲月」,其實是被制度與市場所框架的結果,它是一種治理規馴,一套看似中性的語言政策,卻隱藏於資本主義的邏輯之中。 

這本書值得與韓炳哲的《倦怠社會》或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它們同樣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年齡、健康、情感,甚至老去的方式,都可能只是系統的一部分。如果說「黃金年華」是國家對公民的承諾,現在它正變成個人對市場的賭注。《黃金年華》不是一本寫給未來的日記,而是當代警示。它正提醒我們,老年不是終章,而是現代社會的未解難題。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你的人生有遺憾嗎?臨終關懷護理師:人們最遺憾這 5 件事
►延伸閱讀:修行即生活──從「內觀」開始,
3 個方法啟動你的心靈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