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即生活──從「內觀」開始,3 個方法啟動你的心靈革新!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修行即生活──從「內觀」開始,3 個方法啟動你的心靈革新!

修行即生活──從「內觀」開始,3 個方法啟動你的心靈革新!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楊蓓在《靜靜地,我改變了》中留下一句深刻註解,「心理治療能夠理解問題,但禪修讓我看見自己。」這是一位心理師步入修行之路的誠實告白,當代心理健康領域快速地專業化,但助人者自身的心靈穩定少人探討?「覺察」不只是門技術,而是一種生活底蘊,如果自身陷入心靈關卡,如何開啟他人的轉化力量?

楊蓓在這本結合「內觀禪修」與「心理實務」的身心筆記,完整記錄她身為心理工作者的修行歷程,企圖嘗試建構一套「由內而外」的轉化路徑。從四個面向得以剖析本書的價值與啟示,包含從治癒他人到面對內在、由內觀開啟的心理改革、修行落實的日常關係以及如何轉化為慈悲行動力。 

▌從治癒他人到面對內在──心理工作者的轉化之路

楊蓓《靜靜地,我改變了》以其真誠筆觸與實修經驗,融合心理學理論與東方禪修概念,在近年身心靈閱讀市場中,為此類書寫增添樸素卻又力量十足的篇章。這不僅是一本個人心靈轉化紀錄,也是一位資深心理治療師從專業認知走入身體覺察,從理論訓練走向靜坐實修的生命敘事。 

楊蓓以一位多年從事心理諮商的專業人士,坦誠揭露自身在人生與工作中所面臨的內在困境,她筆下的「改變」不是來自一夕之間的徹底頓悟,而是日復一日在觀念與呼吸中逐步鬆綁,走向沉澱的一種歷程。這類細膩轉化,不啻為現代人過度忙碌與認知過剩,成為生活中的一帖安身立命之藥。 

▌覺察──由內觀開始的「心理革新」

這本書中大量篇幅記錄作者參與內觀禪修(Vipassana)課程經驗,細緻描寫身心如何在長時間靜默,並在專注中發生微妙轉變。

他從最初全身痠痛又坐立難安,到逐漸學會接納當下的每個感受,楊蓓強調一種「不評價的覺察」,這與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正念療癒力》中所強調的「非反應性」正念品質形成呼應。 

傳統心理學強調自我了解與行為矯正,作者卻在書中指出,只有「身體也能感受理解」,轉變才會真正發生。這一概念與 Eugene Gendlin 的「聚焦療法」(Focusing)理念不謀而合,真正改變,往往不是語言說服,而是身體與經驗共鳴所釋放的深度能量。 

楊蓓透過禪修,逐步穿越心理師角色背後的自我防衛與認同困局,也重新學會作為一個「凡人」的經驗憂慮、恐懼與不安,並以覺知之光照來給予正面力量。對於閱讀此書的心理助人工作者、社工、教師乃至醫療從業人員而言,無疑是種提醒,自我照顧並非奢侈,而是專業倫理的根本來源。 

▌修行即生活──從禪定到日常關係的轉化實踐

這本書的動人之處,不僅因為禪修筆記的真實細膩,在於它不斷將修行落實到生活之中,例如楊蓓在與家人、個案、同儕的互動當中,實踐「當下、覺察、不評價」態度,她也發現關係改善,往往不是透過語言,而是能否靜下心來,聆聽自己與他人內心深處的聲音。 

這類觀點與《正念的奇蹟》互為映照,一行禪師認為「每一步走路都能夠是禪修」,楊蓓則是提醒我們:「每一次對話、每一個情緒的出現,也都可以是修行契機。」

這種內觀修行延伸至人際關係的路徑,正是現代禪修與心理治療交會處最具潛力的轉變場域。因此,我們不再畫分「坐在墊子上」與「回到塵世間」,而是學會讓每個呼吸、每次對話,都成為自我覺察的機會。 

▌自我認知到慈悲行動

本書末段,楊蓓提出三個修行觀點,簡潔卻又寓意深遠,第一,安住於身體的自我覺察,並非逃避痛苦,而是學會與痛苦彼此共處,讓身體教會我們耐心與真實。第二,接受當下情緒而不批判,利用一種「溫柔堅定」的心,看見憤怒、恐懼背後的渴望創傷。第三,轉為慈悲的行動力,不再只是自我跳脫,而是將這份穩定寬容,延伸至對家庭、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大愛關懷。

以上三點,與 Pema Chödrön 在《當下的力量》中所說的「soften what is rigid in your heart」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真正修行不是讓我們超脫,而是讓我們更深地活在這個充滿矛盾與痛苦的世界,帶著柔軟與清明。 

▌給時代焦慮的一封靜心之書

《靜靜地,我改變了》不只是一位心理工作者的轉變紀錄,更是寫給這個躁動不安時代的靜心之作,它正告訴我們,所謂改變,不是來自標語式的努力,或是外在成就,而是一次次誠實面對內心混亂的根本勇氣。

現代人習慣追求快速療癒,即時結果的探究之法,本書或許過於平靜也過於緩慢,事實上,「所謂自由,不是擁有選擇能力,而是即使什麼都無法改變,我依然能夠安逸其中。」 假如你正在尋找一條能將心理實務與禪修實踐融合的心靈叢書,那麼《靜靜地,我改變了》絕對值得細細閱讀,慢慢體會。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MOMO

►延伸閱讀:從腳下土地到靈魂深處:一場橫跨內外的生命之旅
►延伸閱讀:從午後五點開始致富?原子習慣神話與集體庶民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