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午後五點開始致富?原子習慣神話與集體庶民焦慮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從午後五點開始致富?原子習慣神話與集體庶民焦慮

從午後五點開始致富?原子習慣神話與集體庶民焦慮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在你結束一整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時,隔壁的那位億萬富翁,正默默展開人生真正重要的行動。

全球正處通貨膨脹與階級固化的現況之下,《隔壁的億萬富翁在下午 5 點以後會做的事》以輕巧語言描述「45 個從日常小事開始的原子習慣」,企圖要讓庶民相信致富不需家世背景,只要調整下班後的行為模式,改變就會悄然發生。當我翻開這本由嶋村吉洋的著作新書,先從作者身兼實業家、投資家、電影製作人等多重身分,親自打造多家成功企業,會發現它並非單純的習慣建議,而是透過敘事技巧所包裹的價值說服工程。

▌「億萬富翁」住你隔壁的親民敘事

這本書名所營造的親近感,彷彿讀者一開窗簾,就能看到住在隔壁的「億萬富翁」,如同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的《原子習慣》,一種大量使用可複製的日常樣態,來為成功注入普遍性。但事實上,成功真的來自微習慣嗎?或說,所謂下午 5 點後仍能「進修」、「冥想」、「人脈拓展」行為,本就處在一個精英階層?

作者筆下的 45 個「原子習慣」,乍看雜而不專,例如設定個人學習目標、反思當日成敗、每日閱讀一本書、主動寫感謝訊息給同事,到刻意練習陌生交談等,實則組構出一種特定人格模板,一種自律、積極、效率導向。寫作風格與行文節奏明快,直指要點,刻意形塑「做得到 vs. 做不到」的分水嶺。

正如文化評論者馬爾科姆・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指出,成功往往來自結構機會與長期資源,而非單一行為的習慣累積。對比這本書的核心敘事雖有激勵效果,同時可能也對無法達成的讀者產生潛在的羞恥與挫敗心理,彷彿「不成功只是你沒堅持下班後的富人準則」。

▌「下午五點」心理隱喻的階級政治

本書最值得省思之處,並非習慣的逐一列舉,而是鎖定「下午五點」以後的想像與神化。作者將這段時間描述為致富者與庶民之間的分線,前者善用這段時間自我投資、培養人脈、內省提升,後者則是陷入日常生活、家庭責任與娛樂活動。

「午後五點」在不同階級的意義大相逕庭,對育兒家庭,那是學童接送與晚餐備料的密集時段;對房租壓力沈重的都市青年而言,那可能是坐在捷運上疲憊休息的唯一時間;對於某些勞工階級而言,那是進入第二份的兼職時段。

若以這層角度來看,本書儼然就是針對「中產焦慮」所設計的管理敘事。這與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科技想要什麼》中的未來願景截然不同,論述「科技與人類共進的系統性改變」的結構問題,而本書作者是將成敗縮減為「你有沒有在五點後多唸一頁書」的個人選擇。這種論述雖然讓人感覺有掌控感,卻遮蔽了結構不平等的真相。

45 個習慣是對「企業人格」的形塑過程?

作者列舉這 45 個「原子習慣」,發現它們正在描繪一種特定的工作倫理,包含追求目標、主動學習、溝通力強、重視人脈、情緒穩定,並且嫁接所謂成功想像。以上,正是當代企業欲形塑的理想員工類型,這與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文化資本」概念遙相呼應,個人內化的行為與價值,是與社會的權力與價值傳承關係密切。

作者背景是位成功的企業創業者,也讓這些習慣更像企業界的「成功人士」複製模板,不禁令人聯想到前幾年風靡全球的《精準努力》(Deep Work)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強調有意識地切割時間,進行高專注力工作的習慣,同樣都是資源階層才能實踐的特權。

《隔壁的億萬富翁在下午 5 點以後會做的事》無疑是部具有市場感染力的作品,它能安撫焦慮、引導行動、給于框架,但若視為一本教你「如何變有錢」的工具書,自然顯得失焦。

它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人在生活、工作、財務自由等議題上的不安與追求。

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從閱讀這類書籍,提供另一視角,能將習慣行為置於社會脈絡之中,辨識那些真正阻礙個體向上流動的背後力量。

因此,建議讀者可以搭配閱讀《原子習慣》與《異數》,並去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真能單靠下班後的幾小時,完全改寫階級命運?還是,這些習慣只是讓我們在原地打轉之時,仍能保有一種前進的錯覺?


全文經 專欄採訪作家  蔡威 授權轉載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想要成為億萬富翁?捲起袖子,先從「打掃廁所」開始吧!
►延伸閱讀:有錢人都這樣做?商學院教授教你──3 個投資報酬率最高的「致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