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ensei Minimal on Unsplash
那是在以量的一場演講結束後,六歲的小女孩跟著媽媽來,她問以量:「為什麼我爸爸晚上都不回家?」她的眼睛和聲音,同樣帶著淚。
媽媽原本是擔心女兒欺負同學的偏差行為,來向以量請教。進一步地聊,知道女孩的爸爸有外遇,還生了兒子,想要離婚;但媽媽不願意,只要求丈夫每個禮拜回家一次看看她們母女。
夫妻關係中的失落,母親移轉至對女兒的嚴厲教養。然而,媽媽的眼淚,才六歲的小孩盡收眼底,更吞進自己心裡,就像聽媽媽說話時,她總是專注地凝視著媽媽,隨之歡喜憂愁。
她接收了親愛的媽媽的情緒,那麼,她自己呢?對於父親離家的失落,對於母親傷心的難過,還有過分嚴苛管教的承擔……現在的她反映在欺負同學,種種未消化的情緒重擔化為憤怒,而成了偏差行為,所謂的問題兒童。
孩子其實是反映家庭情況的鏡子。
長大的她呢?
從小那些未好好處理的傷,從家庭而來、甚至可能回溯至父母上一代的,被她內化,對她的自我評價、相處關係等如影隨形地產生影響。這些一代傳一代,重疊、而且重複的傷害面貌,就叫做「代際傷害」。
所以小時候我們曾想著「不要變成爸/媽這樣!」,不知不覺地等我們成了爸/媽,有天在做出某個行為時竟驚覺「我怎麼也像爸/媽那樣?!」是代際傷害在我們心上隱隱作痛。
或是,像馮以量,二十幾歲時他是能力優秀且表現傑出的工程師,但差一點他就要將自我了結的意念化為行動。因為對兒時遭父親遺棄的恨、少年時母親積勞病逝的痛,隨著成長不但並未消失,反而日益壯大、蔓生,無限強烈的不安全感、被嫌棄的恐懼、「我很爛」的不停自我鞭笞……幾乎壓扁他。
那麼,他是如何去挖掘出那個被層層結痂困住的「小以量」,走出「看見」的第一步?在《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一書裡,那是多麼勇敢的自我揭露與多麼動人的故事。
基本的「父、母、孩子」,形成了家庭的三角結構。如果將家庭裡的關係視為一條條線段,我們每個人除了自己與自己的那一條關係線,還有「我─父親」、「我─母親」的親子關係線;而爸媽之間則有他們的「夫妻關係線」。
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自己手中的關係線出狀況,而是見其他家人間有問題時,比如爸媽夫妻感情生變時,試圖去重新拉起他們那條線。但我們真的無法去涉入;我們只能尊重並相信他們的處理,以及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我們還是有能力過好人生。
放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放過自己吧。
在《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書中,作者馮以量不只寫下他陪伴的許多承受著代際傷害的大人們,如何從發現、看見那受傷處開始,去自我探索、對原以為爛掉的人生重新創造的旅程,我們也看到如今成為馬來西亞「家族治療」領域推手的他,如何直面自己背負的代際傷害,為自己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你背負了誰的傷?這本書不是揭露,而是從看見起步,而後我們能慢慢靠近並敢於去善待那個默默忍了傷痛多久的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文章至此,我想邀請你,此刻,請你告訴自己這一段話:
「○○(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謝謝我們自己,這一次我們沒有選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