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的力量:先明白真相、選擇放手,就能決意善待自己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轉念的力量:先明白真相、選擇放手,就能決意善待自己

轉念的力量:先明白真相、選擇放手,就能決意善待自己

攝影師:Kourosh Qaffari,連結:Pexels

美多兩年前開始學習轉念,起初她看到同學們一下就有很多心得和大家分享,自己卻無法運用自如,甚至不覺得轉念有大家講的那麼神奇。每回聽其他同學談得興高采烈,總覺得格格不入,然而秉持一貫認真的態度,她對自己承諾,一定要找出個所以然來,好好練習四個提問與反轉。

首先,她發現,自己的腦袋居然藏著那麼多的「應該」、「不應該」。每天上班,看到同事晚個幾分鐘進公司,她就想:「上班應該要準時!」看到公車上有人沒讓座給孕婦時,心裡就OS:「年輕人應該讓座!」聽到媽媽咕噥著膝關節不適,她就跟媽媽說:「你太胖了,應該減肥!」······一個又一個「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每當自己認定的標準沒有被達成,腦子就持續喋喋不休。她開始意識到腦海那些此起彼落、川流不息的念頭,讓她長期處在憤世嫉俗的氛圍裡。

她希望改變,第一個目標,就是先把思緒裡的「應該」從自動系統裡刪除。一開始美多相當痛苦,幾乎每天都在撞牆,整個人好像無時無刻都需要轉念,本來就容易動怒的個性,這下子更是充滿不耐與不爽,從早到晚心浮氣躁,但因為已經跟自己下了承諾而不得不堅持到底。既然不願意半途而廢,只好繼續在不爽和不耐煩中自問自答。

其實,美多最揪心的是對父親的不滿。一直以來,她始終覺得父親相當固執,從來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甚至根本就聽不進別人說的話。家中大小事都是由父親說了算,只要不順他的意,就動輒大聲叫囂、罵人,家裡的氣氛相當緊繃,每個人都戒慎恐懼,深怕一不小心又惹他生氣。美多一心認為,父親應該為這些年來帶給家人的傷害和壓力,向全家人道歉。

第一次談到父親時,美多的身體和表情都相當僵硬,她堅信全家人都是因為父親的專制和固執而飽受煎熬,即使每個人都對他百般忍讓,他還是不滿意;即便學了轉念,美多壓根不相信有一天能擺脫對父親的不諒解。美多深信,父親「應該」改變,「不應該」繼續做他自己。

在工作坊中,美多怎麼樣也不肯放掉對父親的批判,為了讓她直接體悟她是如何緊緊抱著怨懟不放,我採取了戲劇治療中「角色扮演」的方法。在此說明,平常課程中,我會針對每位學員不同的議題,用不同學派的方法切入。針對美多的執念,我希望她能看清楚,堅定不移的信念才是她受苦的主因,也希望她親身經歷脫離煎熬的途徑,以及放手後身心可能得到的輕鬆。於是,我讓一位學員扮演「爸爸很固執」這個「信念」。

起初,美多百般不解,明明是爸爸放浪不羈的行徑,搞得家庭失和、雞飛狗跳,問題怎麼會出在自己身上?是爸爸那死命不改的個性激怒了她,這有什麼好懷疑的?

我讓扮演「爸爸很固執」這個信念的學員,緊緊抓住美多不放,美多死命掙脫,拚命想撥開那位學員的手,好不容易撥開了右手,學員的左手馬上搭上來,美多使盡力氣把學員的兩手甩開後,學員的腳又勾住美多的腳,就這樣,這位代表「爸爸很固執」信念的學員一直纏著她不放,無論美多怎麼扭動身體,就是無法擺脫。

突然,我喊了一聲「放手!」,學員倏的鬆開手,美多這才停下來,重拾平靜。當下她見證了腦袋裡的狂亂與掙扎,一陣委屈湧上心頭,悲傷的哭了起來。她這才意識到,幾十年來讓自己喘不過氣來的,正是那些認定父親「不是個好爸爸」的念頭。

這個聲音已經跟著自己太久了,她覺得好累、好累、好辛苦,畢竟,父女仍然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我爸爸『不應該』如此狂暴,他『應該』像別人的爸爸一樣和藹可親。」從那一天起,美多一直以來深信不疑的「應該」漸漸瓦解了,她開始質疑腦海裡的每一個「應該」,別人「應該」按照我的想法過生活,真的嗎?

經由課程的引導,美多領悟到過往不曾看到的層面,現在的她選擇直視過去編織的幻象。曾經自以為是的「應該」,在貶抑他人時顯得何等強而有力,如今經過幾句參問,卻如此不堪一擊。

轉念對某些人來說格外困難,特別是和原生家庭成員還有心結或衝突的人。課堂中,我經常讓學員有一些情緒釋放的機會,當身體柔軟了、心柔軟了,腦袋自然也跟著變柔軟了。當看到自己長期疲憊、拉扯、煎熬的身心,當看到自己如何背離自己的心願,看到了自己如何忽視身心平衡與健康,此時,轉念特別容易。

我們終將領悟到,原來隱藏在怨懟或憎恨的背後,是一份對愛的渴望和絕望,是一份來自長期被所愛的人忽略的抗議。那種既愛又恨的情仇,常常依附在我們最難割捨的家人身上,而那些緊抓著負面信念的習性,常常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殘。一旦明白了真相,一旦選擇放手、一旦決意善待自己,那個從心靈深處所誘發出來的「算了」不全然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願意接受如實的「了然」,隨之興起的常常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這樣的輕鬆,常常就是我們所謂「放過自己」、「愛自己」的開始。

當愛發生,種種因等待所衍生出來的不耐煩、委屈、不屑,自然會像骨牌一一倒下,此時把領會到的柔軟、溫暖轉移到他人身上,不只是同理心的展現,更是一種「慈悲」;從決意要疼惜自己、同理自己、善待自己的覺醒開始,推己及人。

想多了解與原生家庭和解的議題,可以上網看看我在Ted x Taipei 的演講影片《找一條回家的路》,以及我之前的書《回家》,都有深入的敘述。

本文轉載自天下文化《轉念的力量》賴佩霞 著

►延伸閱讀:要能好好生活之前,必須先練習如何好好說話
►相關書籍:天下文化《轉念的力量》.賴佩霞 著

開根好_轉念的力量_天下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hi.square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