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圖庫
《中年的選擇》這本書主要探討如何化解「中年焦慮」,並引導讀者以正向的態度迎接人生下半場。
作者 Chip Conley 發現,許多人在步入中年後會感到焦慮,原因包括未能達到世俗認定的成就、意識到自己能活的時間不多,以及面臨父母健康狀況惡化等等。
然而,Conley 認為這些焦慮的成因,是源自於對中年的錯誤認知,也就是我們不應該污名化「中年」兩字,而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Conley 進一步表示,人生 50 才正要開始,之前的歲月不過是人生的彩排;如同作家 Jett Psaris 也說過,「當你到中年時,你的人生故事只說了一半。」
這本書把中年定義為 40-65 歲的階段,在台灣,這個年齡層的人通常被稱為「三明治族」。
又因為他們要肩負同時照顧父母和子女的責任,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很容易產生焦慮感。接下來,我將分享書中提到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你化解中年焦慮。
▌ 你其實能活得更久
多數人到了中年,就覺得自己老了,時間不夠了,命不久矣,於是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但作者認為這樣的思想過於負面,事實上,近期有許多科學證據表示人們可以活的比預期的久。
長壽醫學權威 Peter Attia 在他的新書《超預期壽命》裡提到,現代人是非常有機會活到 120 歲;也有學者預估,出生在已開發國家的孩童,有半數會活到 100 歲;更有研究數據顯示,如果你能活到 65 歲,那麼你至少有 50% 的機率可以活到 85 歲。
以上數據提醒著我們,就算來到了中年,我們還是可以活的比預期的更久。
來日方長,我們仍然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所以作者提醒我們務必要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人生下半場,不要覺得時間不夠而焦慮。
如果你已經學會用正面的態度接受自己的老化,這樣很棒,你能活的更久。因為有研究發現,當我們對老化的認知從負面轉到正面的話,我們的壽命會延長 7.5 年。
▌ 與人交際,重拾幸福
如果你剛步入中年,而且心情感到焦慮、負面的話,沒關係,這是必然,且大多數人和你一樣。
2008 年,經濟學家 David Blanchflower 和 Andrew Oswald 透過分析大量數據後,提出了「U 型幸福曲線」。這條曲線的意義是,幸福感會在人們 20 多歲時達到高峰,然後漸降,到了中年(大約 45-50 歲)時降到人生最低點,之後幸福感又會回升,整體呈現 U 型曲線。
幸福曲線告訴我們,儘管我們在中年時會迎來低潮,但熬過了就雨過天晴,重拾幸福。
作者進一步提到,如果想要加速熬過,提早重拾幸福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和人接觸、聊天。因為有研究發現,社交活動會刺激多巴胺和皮質醇的釋放,這有助於增加幸福感。
如果你總是在網路上買東西,那麼你可以改成在實體店面購買,和店員說話交流一下;如果你總是午餐叫外送,那麼你可以改成去樓下便當店買便當,和老闆娘聊天交流一下。
▌ 活得愈老愈聰明,老了其實更中用
作者提到,當我們來到中年之後,就常常會被年輕人嘲笑為「科技白癡」或「記憶力浩呆」,也就是被視為腦袋不靈光之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如果活的愈老,那麼他就愈聰明。
人類有一種智力叫「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晶體智力是一種可以靠認真學習而增長的能力,例如你從小到大背了很多單字,累積了龐大的詞彙量,那麼你在背單字方面上的晶體智力就會很高。
當你未來遇到陌生的字彙,馬上就能背下來。除了詞彙量之外,專業知識、解決困難的技巧,這些也都包含在晶體智力的範圍內。
而且有研究發現,我們的晶體智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也就是愈老愈聰明。
你經過這麼多年的人生歷練,走到現在中年階段,你的晶體智力必定是比年輕人高出許多。
當大家都對一個棘手問題束手無策時,你就是最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案的那個人。
▌ 維持幸福感,別讓自己陷入「中年低潮」
作者在這本書裡引用了大量故事、科學研究和一點點勵志雞湯,幫助我們化解中年焦慮。書裡的建議我覺得都很實際,也很實用,不會感覺到作者只是為寫而寫。
雖然我還沒步入中年,但已發現自己正走在幸福曲線的下坡中,也許該為自己多安排點戶外活動,多和人群接觸、聊天,進而維持住幸福感,不讓自己陷於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