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過去的自己,就是擺脫困境的開始!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理解過去的自己,就是擺脫困境的開始!

理解過去的自己,就是擺脫困境的開始!

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一輩子最大的難題,其實是「自己」

人一生中最難解的課題,往往不是外在的困境,而是自己。現在的我們,是過往經歷的結果;那些年少的創傷、壓抑的情緒與未被滿足的渴望,潛藏在心底,默默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情感。

《以愛為名的童年俘虜》這本書透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帶我們進行一場「溯源」的旅程,這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個案,也因如此,這樣的「溯源」療癒顯得更加可貴,透過這本書,我們不是在責怪過去,而是試著理解那個年幼的自己。讀著讀著會發現原來很多情緒的源頭,早在童年時就已經埋下。

▌「以愛為名」,有時卻成了傷害的起點

「以愛為名」這四個字聽起來很美,但許多時候,那些打著愛的旗幟的言語與行為,其實帶來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無力。

「我這樣是為你好」

這句話聽起來熟悉又沉重,書中的每個故事,揭示了「以愛為名」的背後,藏著多少未被看見的情緒:自我懷疑、壓抑、疲憊、甚至是內心的吶喊。

接下來,我想分享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分別是完美主義的筱竹、犧牲奉獻的石竹以及拖延症的青楓。

▌完美主義的筱竹:怕被看輕,只能不斷努力

「如果我做不到,那我還算什麼?」

筱竹在人前是個女強人,工作績效高、升遷快速、從不出錯。但她的內心,卻長期活在「怕失望、怕被看不起」的壓力裡。於是她逼迫自己不准鬆懈,直到身心俱疲。

書中提醒我們:面對這樣的完美主義,療癒的第一步,不是「做得更好」,而是練習「承認自己做不到」。

先說一句「我不行」,再去回顧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用數據與成就說服自己已經夠好了,或是試著做一件沒有任何目的的事,可能是唱歌、放空、畫畫,如果是我,我就會選擇錄 Podcast,因為這是內心單純想做的事,跟有沒有用或是是否達成什麼目標無關。

▌犧牲奉獻的石竹:在照顧別人中,失去了自己

石竹從小就學會把別人擺第一位。她白天工作、晚上唸書,收入全數交給媽媽,幫忙照顧妹妹,從不為自己著想。

她的信念是:「我要撐住,才能讓家人好過。」

然而,這樣的「照顧」,變成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束縛。當她夜市擺攤多年,終於想為自己開店、追求未來時,卻發現媽媽把她的積蓄拿去還妹妹的債。

她的男友說:「你家人像水蛭,把你吸乾。」這句話非常殘酷,但又血淋淋地傳達出了真相。

這本書提醒我們:當你總是在滿足他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是我想做的嗎?我這樣做會開心嗎?」這兩個問題,簡單卻關鍵。

因為就算你能照顧好全世界,但也必須先照顧好自己,這樣才有餘力去愛、去支持別人。

▌拖延症的青楓:對抗掌控的唯一方式──「不配合」

「反正事情做完也沒有好處,拖到最後一刻才不吃虧。」

這是青楓的人生哲學,也是一種她用來對抗掌控的生存策略。

從小,青楓就在媽媽密不透風的安排下長大。補習、鋼琴、寫作業,每個時段都填滿。母親常說:「你練完就可以玩。」但那從來只是空頭支票。

「趕快去做!立刻!我數到三!」這樣的催促語氣,是青楓童年最熟悉的背景聲。被嚴格監控、要求完美的成長環境,讓她長出了另一種極端的反應:拖延。

在青楓眼裡,拖延不是懶惰,而是保護自己免於被操控,是她用來保有一點點自主權的方式。她越是不想做的事,就越拖,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行動,像是在對母親說:「你可以排滿我的時間,但我決定什麼時候開始。」

書中指出,這樣的拖延其實是長期被控制所累積的反抗能量。如果我們也是這樣的「青楓」,不妨從理解自己的拖延開始,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其實不相信事情會有結束的那一天?」、「我是不是曾經在『乖』的過程中,被剝奪了快樂?」療癒的起點,是給自己選擇的空間,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

▌放下枷鎖,回到真實的自己

從筱竹的完美主義,到石竹的犧牲奉獻,再到青楓的拖延反抗,他們的故事看似不同,卻都指向同一個核心:童年的匱乏與受傷,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樣子。

每一段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曾經努力求生的小孩。願我們都能善待那個孩子──「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是時候好好照顧自己了。」


 更多內容於療癒通勤時間 Podcast ── 現在的挫敗都與童年經驗有關?「職場與自我關係篇」

►購買連結:五車商城博客來

►延伸閱讀:愛我,就不能瞞著我!對另一半的焦慮與不安,或許源自於童年的創傷
►延伸閱讀:讓自己獲得自由,才是真正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