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anva 圖庫
關於青少年對未來的困惑與不被理解的孤寂;成年人事業失利的挫折、沮喪、焦慮和悲傷;照護老年人的無奈、無助和無力。唯有能一次次去經驗與接納,才可以從痛苦中走出來。
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歸屬,也是情感最深的連結。但如果親密關係成為壓力的來源,傷害便悄然滋生,這本書描寫著作者與父親冷戰 18 年後,透過願意改變「自己」,向內覺察,全然地接納,進而達到與父親的和解。
▌和解,是放下期待
應該很多人會認為「和解」是要做到主動溝通、消弭誤解,或者希望對方改變,但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會學習到,其實,更多的是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才能真正活在當下進而達成和解。
只有當我們能夠全然接受當下的狀態,不困擾於過去的紛爭,也不焦慮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才能真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他人相處。
好好地活在當下、好好地臨在,用包容開放的心胸與他人相處,這才是和解的開始,而和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人心服口服,而是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和解,是需要雙向奔赴的
和解是我的期待,我們都有選擇和解的自由,他人也有不滿足我們期待的自由
「我希望改變父子關係,陪伴父親走完餘生」、「那你父親的目標是什麼呢?是你爸爸真的也想做出改變,還是你對他有期待,希望改變他呢?」
作者透過跟朋友的對話發現,其實,他希望改善父子關係,陪伴父親走完餘生,卻不斷希望父親也跟著改變,這樣事實上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和解,對於自己內心的寧靜自由並沒有幫助;正如托勒所說,「為別人帶來轉化最強而有力的方式,不是強求改變,而是完完全全接納別人現在的樣子」。
接者,作者透過自我覺察意識到,雖然他自己單方面想改變父子關係,但他仍是緊緊抓住對父親的怨恨,而且內心深處也有不甘心的層面,那樣的不甘心是來自於「原來多年對他的怨恨,只是青少年時期未滿足的期待,不甘心這麼多年的怨恨竟然一文不值,不甘心多年的堅持竟然如此愚蠢」
在與父親最後的陪伴時光裡,作者不再執著於「父親是否有所改變」,而是專注於自己內心的平靜,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父親因失智時常混淆記憶,甚至忘記母親已經去世時,作者選擇「臨在」——完全活在當下,耐心地陪伴父親,耐心地了解父親,並承認生命不可逆的事實,不刻意糾正父親,反而是站在父親的立場與他交流。
和解是雙方的事,我們需要接納對方也有選擇是否和解的自由,這是對關係的尊重,和解並非是要他人滿足自己想要和解的期待,和解是「了解對方」,試著進入對方的世界,陪著他一起走過,而這才是和解的鑰匙。
▌臨在練習──學會與當下同在
幾年前,作者曾經陪伴父親進出急診室,當時的他抗拒這樣的場景,焦躁不安地詢問護理師與醫生的狀況,內心充滿著急與憤怒。
他發現,自己的不安來自於對未來的擔憂與對當下的抗拒。
幾年後,當他再度陪父親進入急診室,心態卻截然不同。他開始練習「臨在」,也就是專注於當下,而非逃避或焦躁。他告訴自己:「當下能做的,就是待在這裡。」當他將注意力從外在事物轉移到內心,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允許自己去感受時,內心竟出奇地平靜。
這樣的「臨在」練習,不僅幫助他在醫院陪伴父親,也讓他在日常與父親的相處中更能保持內在的穩定。他發現,當內心不再因外在變化而起波瀾時,關係便能自然地修復。
▌與過去和解,才能擁抱未來
和解,不是期待對方改變,而是選擇放下內心的執念,並接受當下的生命樣貌。
當我們願意與自己和解、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學會與當下同在,我們便能真正獲得內心的自由,那麼就算對方不選擇和解,我們也已經達到了「和解的目的」,也就是「讓自己獲得自由」。
更多內容於療癒通勤時間 Podcast: 「與過去和解才能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