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親密關係裡的衝突,是過往創傷的代罪羔羊。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面對創傷,因為憤怒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我們常常對別人有很多的意見。有時候是讚賞,有時候則是尖銳的批評。好像我們愈瞭解一個人,對他的意見就愈多,不管是好是壞。這是「認識」別人的過程的一部分。但我們很少質疑這些意見到底從哪裡來。
基本上,我們對別人的意見,是在觀察他的行為,並用自己的想法詮釋之後所形成的。
有兩個人都看到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給一個流浪漢一塊錢。一人說這個打扮華貴的人,真是個慷慨的好人,另一人說這個人真是既小氣又傲慢。到底誰說得對呢?事實上,這兩個人都沒有對錯。他們都只是把對自己的某些觀感,「投射」在這個打扮華貴的人身上而已。我們對別人行為舉止的詮釋,都只不過是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罷了。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在我第一次聽到投射理論的時候,連一字一句都不肯相信。我非常確定我就是我,別人就是別人,我對別人的評判和意見才不是我自己的投射。有一天,所有的事都變了。
那天,我與一個朋友談論著一位同事的缺點。突然我的朋友轉過來對我說:「克里斯啊,聽起來你好像是在說你自己。」我愈堅持自己跟那個混蛋不一樣,我朋友就笑得愈大聲,最後連我自己都沒法否認。
雖然我感到很慚愧,但還是微笑著對朋友承認他說得一點都沒錯。
從那時起,我就經常發現,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怎麼評論別人,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如果我覺得別人太愛批評而討厭他,就代表我討厭自己愛批評的習性。也許這個例子很明顯──批評別人太愛批評──但其他的意見也是一樣的。我攻擊別人的缺點,正是我在潛意識裡攻擊自己的缺點。很不幸的是,我通常都不能察覺到,其實自己就像是在照鏡子。(實在太可惜了,因為我浪費了太多時間去羨慕那些有天分的人,卻沒有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天分。)
▌我們越親密,卻離對方越來越遠?
在受害者監牢中,投射現象往往十分猖獗。
你和伴侶的關係愈親密,投射現象就愈能讓你們遠離對方。我之前說過,你愈接近別人,他們對你來說就愈熟悉──就像是你的家人一樣。
於是,我們的伴侶早晚會讓我們想起跟母親、父親或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的日子。而如果我們想起的是跟父母或兄弟姊妹在一起時,不愉快的日子,那就有麻煩了。
還記得之前有關家庭的那段討論嗎?不合理的罪惡感讓我們認為自己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都是家人害的,我們的失敗也都是他們的責任。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會把父母及兄弟姊妹看作壞人,甚至排斥他們。我們會愈來愈嚴苛地批評家人,但事實上我們會批評,也是因為把自己的失敗投射在別人身上的緣故。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在情緒上與人親近時,這個人就會讓我們想起家人的原因。
我們只不過是轉換了投射的對象罷了。
「陰影人物」是一個具備你自身最糟糕特質的人。當然啦,在你剛認識這個人的時候,你並不會馬上發現他就是你的影子(也許永遠也不會發現)。這是因為,這個人所具備的某些負面特質,是你拒絕承認自己擁有的特質,你甚至會完全否認有這些特質的存在。
或許你在幻滅的階段就已隱約感到這個陰影人物的存在了,但到了內省的階段,事情才真正變得醜陋,因為你的伴侶這時已變成了這位陰影人物。你會覺得伴侶變得令人難以忍受,會排斥對方,甚至燃起熊熊的恨意。
榮格說,要完全接受陰影人物,需要極高的道德勇氣,但我的經驗說明了,我所有的道德勇氣加在一起,還是不夠。我需要的是奇蹟。經由好奇心,我真的得到了奇蹟──那是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有誤的時候。
▌陰影,就是你自己
從十幾歲一直到三十幾歲,我一直相信陰影人物並不符合投射原理,我認為陰影人物根本就是世上邪惡的化身。在這段時間裡,我總是覺得日子會過得很慘,是某個混蛋害的。有時候這個混蛋是一位同事,有時候則是我原本的一個好朋友,突然變成了威脅我生存的心頭大患。
在神的面前,我必須坦承,有時候我滿腦子都在幻想這位陰影人物已經死了。我恨這個人恨到甚至會祈禱他快點死。然後奇蹟發生了。我腦中出現了一個想法,讓我自問:「如果這個人是你呢,克里斯多福?如果你討厭的那個人,其實是你的一部分呢?會不會是因為你一直不願承認自己有這些糟糕的特質,所以你就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表現出這些特質呢?」
我的好奇心勝利了。我要求自己想像一下,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人表現得像個不折不扣的混蛋。這個人真是大嘴巴,是什麼原因讓他這樣呢?我想到的答案是「缺乏安全感」。
那你呢?克里斯多福?你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嗯,是這樣,沒錯,可是我可不會像那個人一樣啊!你當然不會,你不公開批評別人是因為這是不厚道的行為,那你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因為他相信自己是個失敗者。沒錯,就像你一樣。只不過你不會公開批評別人,而是把批評藏在心裡,因為你認為當個厚道的人,會讓別人更喜歡你。
所以你們都是失敗者,只不過你嘴巴閉得緊,他則是比較口無遮攔。
在我繼續探索下去時,每走一步,我就會發現我和陰影人物在內心裡是多麼相像。為了補償自己封殺了的那些特質,我們做出的外在行為大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在內心裡,我們封殺的是相同的東西:痛苦、侷限的感覺和信念。
像大多數人一樣,我一直以為是陰影人物的行為在困擾我。但是這種批判,只不過是我心中的迫害者在試著補償這些行為之下的負面特質。在上例中,為了補償自己的失敗感,我選擇做個安靜的人,而我的陰影人物卻用相反的方式來補償這種失敗感。我以為安靜的補償者比大嘴巴的補償者來得強,因而遠離了這兩個人行為背後的真正魅影。
多年來,我一直用以下的方式來讓自己和陰影人物整合在一起。有時候進度會很緩慢,因為還有些特質是我自己不敢承認擁有的。但有了決心、意願及靈魂的幫助,我便能瞭解,陰影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