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審視覆盤,培養面對一切的《正念之身》!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自我覺察、審視覆盤,培養面對一切的《正念之身》!

自我覺察、審視覆盤,培養面對一切的《正念之身》!

圖片來源:canva圖庫
面對疾病和老化,我們並非束手無策。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為自己找到新的機會!

「正念」漸漸成為時下熱門的話題,聽說美國矽谷許多科技公司甚至企業內開班授課。市場上也越來越多介紹「正念」的書籍。但是,我們真的知道「正念」是什麼嗎?

《正念之身》的作者,是被譽為全球知名「正念之母」的艾倫.蘭格教授,透過她不斷地驗證、分析,告訴讀者「正念是什麼」。首先,普遍的迷思是「正念一定從冥想開始」,事實上,作者認為冥想雖然是透過關注自己的呼吸及當下狀態的自我覺察、自我審視,它確實是正念的一種,但正念也可以在任何行動上有意識地進行。

另一個,我知道常被誤會的:則是許多人將「正念」及「正向思考」混爲一談,但比起「只看好處」的正向思考,「正念」更是一種不去批判狀態、用「心」分析眼前事物的過程。

▌ 為什麼會有煩惱呢?

作者認為,煩惱其實源於「人們對控制的錯覺」以及「有限資源的假設」,當我們面對不可預期之事,總覺得失去掌控,下一秒會發生的事情不得而知,進而感到壓力。

但仔細回想,真的有在「掌控之中」的事嗎?

事實是「所有的事情」都無法掌握,只是往往我們在面對熟悉之事時會有「掌控的錯覺」,但其實,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

認清了這點,才能看出「煩惱」只是主觀意識的投射,而一樣是「主觀想法的」則是「有限資源的假設」。

試想小時候,我們是否有聽過「你沒有音樂天份」、「這項運動可能不適合你」這類的「判決」呢?作者提及,這是我們假設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好像全世界的音樂天份有一個總額,因為有些人天生是音樂才子,因此,在有天份者的面前、你就「沒有」天份。

▌ 正念的核心觀念之一:去做,而非去試

但「天份」要如何衡量呢?人們活在充滿物質、標準的世界裡,是否常常用心中的尺規去量測每一件事,進而思考「我有沒有做這件事的價值?」其實,「資格」制度雖有存在的必要,但在思維上何苦「畫地自限」呢?

這讓我想到詹姆斯.卡斯所寫的《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若是以「有限思維」去面對每一件事,那遊戲終將結束,當你被判定「沒有天份」那一刻起,你將放棄學會這件事情的所有機會。

但若相信人生是一場「無限的遊戲」,那我們將會不斷地去朝目標邁進,因此,即便聞道有先後之別,但保持絕對開放的態度不斷地去完成每一件事,「天份」也就不會是有限的資源。

而這也點出了作者對於「正念」的另一個核心觀念:嘗試總比不試好,但正念的狀態是「去做」而非「去試」。

當我們真正有意識地投入,就不會因為努力而感到痛苦。

以生活為例,如果我們只是打發時間,「試著」把日子過得多采多姿,確實比什麼事情都不做還要來得好,但這樣的「嘗試」,卻不是正念決策裡所說的「投入去做」,真正的全神貫注,會像進入心流一樣的狀態,擺脫「喜好」的束縛,單純享受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與成果。

有時候,多樣的選擇未必能造成更好的結果,作者以「分析癱瘓」來舉例:說明如何因過度分析訊息、而遲遲無法做「正確的決定」。

▌ 正確的決定並不存在

真的有「絕對正確」的決策嗎?即便我們在選擇了 A 以後,又如何能應驗 B 是更好的選擇呢?

因此,作者認為:沒有滿意的決策也沒有正確的決定,以正念的方式去面對,我們應該要讓「決定正確」。

換句話說,無論選擇哪條路,我們都該好好的走所做的決定,因為另一條路在選擇的當下已經無法驗證。如果今天對一個決定感到後悔,那這個悔恨其實只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之上。

正念的決策其實就是:「愛你所擇,而非擇你所愛。」

▌ 正念感染力,培養正念之身

《正念之身》一書不僅介紹「正念」,也從各種有趣的實驗中驗證「正念如何感染他人」以及「正念對於身心的改變」,在以他人的互動中,作者提醒我們:站在行為者的角度,一切都是合理的。

與其思考「為什麼這個人針對自己」,不如以「三級思維」的方式,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

而針對身體狀況的覺察,作者也推薦讀者以「觀察變異性」的方式,去感受每個當下身體的感受,並且有意識的做調整,看困擾的症狀是否改善或出現不一樣的狀態,而這種「變異性的覺察」,也可發生在每一個生活中的決策,透過有意識地調整,去體會充滿無限可能的人生,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喚醒內在的「正念之身」。


本文作者為 艾瑞克的廢話亂畫

►延伸閱讀:你想要有限的取勝,還是無限的人生?
►延伸閱讀:也許幸福與快樂,都歸因於與未來的自己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