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企業家的無聲革命:先領導自己,才能領導別人 | | 開根好 SquareGood
  • 搜尋
  • 關於

一個年輕企業家的無聲革命:先領導自己,才能領導別人

一個年輕企業家的無聲革命:先領導自己,才能領導別人

(圖片來源:Facebook of Bodo Janssen-Seite)

「只有能夠領導自己的人,才能領導別人。」聽到我說這句話的領導者們,經常問自己這句話:「我能夠領導自己嗎?」

這時候,大部分人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做到這點。他們只是管理自己,把行程列出各種優先順序,匆促地從一個行程跑到另一個。他們大多被自己的行程支配著去行動,而不是做出自己願意的行動。

接下來又出現一個更深入的問題,也就是,領導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我要引領自己到哪裡去?若不是往外,就是往內。而我們必須先進入內心,才能往外採取行動。此時,自我認識就至關重要了。認識自己和領導自己必然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而那些深入思考我說過的「想領導他人的人就必須提出問題」這句話的人,很快就能抓到這個重點:如果我要領導自己,我該問自己哪些問題?

做自己,也接納自己

基本上,還是這個關鍵問題:「我是誰?」我會給學員一項功課:在一整天的生活中不斷對自己說「我是我自己」。這是耶穌復活後對門徒們所說的話,在希臘文裡是「ego eimi autos」,而「autos」的意思是「內在的神聖地方」,也就是真我存在之處。如果我一整天─起床時,吃早餐時,去上班時,和同事、客人說話時─一再對自己說「我是我自己」,我就會發現,我常常都不是我自己,我只是在扮演某種角色:在進行生意談話時的我,與跟朋友說話時的我是不一樣的。

可是,我自己到底是誰?當我覺得我是我自己時,這時所有外在角色就消失不見了。我不必證明自己,不必刻意給別人深刻印象,我也沒有什麼壓力,而是,我就是這麼單純的我。我可以就是這麼簡單。當我很單純時,我就無須一直證明自己,不必處於壓力的包裝下,我可以很自在,不必裝模作樣。於是,我會散發出一種怡人的氣質;於是,我身邊的人也可以自在做自己。當我們所有人愈來愈成為自己時,我們也會以更真誠、更有人性的態度與彼此互動。我們將不會一直傳達給別人這個訊息:你必須完全改變。不是「肆意妄為」,而是活出符合你內在「成為一個人」的真實本質。因為「肆意妄為」反倒是被外在的欲望所操控,並非真正的自己。當我們活出符合本質的自己時,我們可感受到內心的平安與自由,這就是判斷的標準。

「做自己」同時表示「我能夠接納自己」。但問題是,我該如何去處理自己內心的一些情緒和想法?

以前一位有名的靈修導師彭迪谷(Evagrius Ponticus)曾說:「我們無法為浮現在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覺負責,我們無法阻止這些想法和情緒的產生。但是,我們的責任在於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和想法。」我會發現,自己心裡浮現惱怒、嫉妒、苦澀不甘或拒抗工作的情緒。只有當我能夠接受這些負面情緒和感受,並藉著這些情緒和感受的提醒去探尋真正的自己時,我才能轉化它們。

情緒和感受就像是表層一樣,我必須穿過這表層,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但這些情緒和感受同時又是一股力量來源。當我和這些情緒對話時,它們會引領我接觸到潛藏在心靈深處、等著我去取用的力量,這股力量是從真實的自己而產生的。當我和真實的自己接觸時,我就會有這種感覺:我是自主地活著,不是在別人操控之下活著。如果我只是管理自己的行程,按表操課,我就是活在各種行程的操控之下。領導自己的意思是,將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接下來的第三步就是要朝向這個目的:我要領導自己走向哪裡?我想要的是什麼?

是:盡可能獲得最大的成功?想認真地表現自己?還是成就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一些我覺得對團體帶來益處的事?畢竟,企業是我們能夠共同建構某些東西的地方,也是一個能給予別人希望的地方。如果一位旅館業者只把目標設在讓自己的旅館比其他旅館更好,在我看來這不算什麼目標。目標應該是:創造一家能夠幫助別人的旅館,能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的旅館,而且這家旅館帶給員工的感受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

哲學家布洛赫曾說過:「當我們的行動能夠帶給他人希望,並成為希望的記號時,才是有價值的。」因此,當一位建築師建造的房子能夠織入各種希望時,例如對美好事物的希望、對安全感的希望、對故鄉歸屬感的希望,他就是一位好建築師,公司也是如此。

而一家旅館的員工則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能夠帶給客人希望嗎?希望有美好的生活,有安全感,有人性,能享有生活的樂趣?」而作為領導者,我則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能夠帶給員工們希望嗎?希望我們所做的工作是美好的,希望我們之間的相處和互動愈來愈人性化,愈來愈誠摯?」在某些企業裡,人們只一味抱怨所有的事都好困難。但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公司所生產的東西並沒有符合市場需求。因為他們沒有傳達任何希望,只是銷售產品而已。這些公司並沒有聽到人們真正的需求。如果能聆聽人們的需求並問自己這個問題,會是很好的事:「我們如何就人們今天的需求去傳達這個希望─活著是值得的,生活會愈來愈美好?」

你想留下什麼足跡?

領導自己還有另一個面向。我問自己:我想藉自己的生命,甚至藉自己的公司,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留下什麼樣的足跡?我到底主張什麼?我想藉自己的生命傳達什麼樣的訊息?而在我的公司裡,我想向別人傳達什麼樣的訊息?若我問自己這些問題,我也會產生領導別人、啟發別人的動機。

奧地利心理學家、意義治療的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是生而為人的關鍵。沒有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任何意義的人,也無法向別人傳達任何意義。而沒有意義,我們就沒有動力。尼采曾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困境。」所以,心中有目標的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義的人,必然是一個健康的人,他的內心不是撕裂的,因此也能向別人傳達意義。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到底為什麼而工作?

身為一位領導者,我必須能夠激勵別人。當然我們也可以反對使用「激勵」這個詞,因為它有一種「推」的意象,我必須推著某些事物向前,我必須時時推著員工們向前。但「激勵」也具有「驅動」的意涵,我想使某些事物「動」起來,而對領導者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個人也喜歡說「啟發」或「精神鼓舞」。當我啟發員工時,他們會變得有創意,他們會讓內在的精神驅動自己。而跟我從外在加諸到他們身上的動機相比,這是一股更大的力量。但無論是激勵或啟發,我們的精神才智總是需要一個前進的目標。

本文摘自今周刊《帶心》。因父親突然墜機身亡,博多·楊森不得不在32歲那年接下旅館集團負責人職務,卻因錯誤管理方式,導致面臨經營困境,員工不斷離職。他運用古倫博士所推廣的企業靈性領導課程,徹底改造集團經營方式,在三年內即獲得顯著的企業改造成果,將黑色職場蛻變成夢幻企業,帶來一場席捲德國企管界的無聲革命。

►延伸閱讀:頭銜使你成為管理者,部屬使你成為領導人
►相關書籍:今周刊《帶心》.博多·楊森、古倫 著

開根好_帶心_今周刊